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这一生,你打算怎样过?——《奇特的一生》

来源:花图问答

著名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建议每个领导人把自己的时间做个精确记录,他肯定地说大部分人都会对结果吃不消。德鲁克曾强迫秘书每过9个月统计一下他三个季度时间利用情况,并向秘书保证(对方坚持),她把统计结果给他时,绝不解雇她。这样坚持了五六年,每次德鲁克都会叫嚷“这不可能!我知道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不可能有那么多……”德鲁克后来说,他倒想看看,谁做了这样的统计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就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他就是此书的主角。他远不如其他一些苏联科学家那样出名,平时衣着寒伧,体态臃肿,其貌不扬。但只要你读完这本书,就会为他的神奇而深深折服,就知道,世界是被一小撮玩真的的人改变的。


这一生,你打算怎样过?——《奇特的一生》

一、匪夷所思的一生

柳比歇夫,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管理法,并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直到82岁去世时,柳比歇夫一共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涵盖农业、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多个领域,对政治、哲学、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也都有涉猎。他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的执政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还懂得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能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凭记忆援引但丁、柏拉图的话,讨论果戈里、罗曼·罗兰的作品。作为业余时间的“休息”活动——研究地蚤分类,他在1955年前就搜集了35箱13000只地蚤标本,其中5000只完成了器官切片,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柳比歇夫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这么多成就呢?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与时间做朋友,通过近乎严苛的时间统计,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时间做到了极致。

二、事件时间统计法

他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间断过。不管是革命岁月、战争年代,还是生病住院、出差在外,甚至儿子阵亡那天,他都坚持不懈。没有任何原因、事件、情况能让他不在日记中写上几行。长期的坚持,使他对时间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即使不看表,也知道每项工作用了多长时间,他提前一年计划的时间,第二年总结,误差仅为1%。

1、特殊的日记
他的日记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千篇一律的枯燥无味、事务性记载,一般5—7行。 这一生,你打算怎样过?——《奇特的一生》
2、定期结算和项目核算
每个月进行小结,以及对每一项工作进行具体分析。 这一生,你打算怎样过?——《奇特的一生》
这一生,你打算怎样过?——《奇特的一生》
3、做好计划和规划

分为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

4、五大守则

这是柳比歇夫实践时间管理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 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 一累了就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 保证睡眠时间,每天10小时左右
  •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三、能坚持的奥秘在哪里

认识一个人,一定要知道他的底层动机,缺少这一层,我们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他。所以接下来,并非讲情怀。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后,就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他一生始终忠于这个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超人。一步步,他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没有半途而废,始乱终弃,而是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的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柳比歇夫的长处就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于是他和世界和解了,和时间合作了。
那时的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他一直探索、变化、思虑,不断提高自己,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四、柳比歇夫真正的遗产是什么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家、作家赛纳卡

可是,我们不是总在说时间不够吗?
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发明了飞机和高铁来代替马车,发明了微信和电邮来代替书信,电视代替了剧院,拉链代替了扣子,签字笔代替了鹅翎。电梯、自动售货机、同声传译机、扫地机器人……这一切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然而,人们就是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我们嚷嚷着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深度思考,没有时间雨中漫步,没有时间去闻花香,没有时间吟一首诗,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回乡祭祖……小学生,大学生,年轻人,老年人,大家都没有时间。
时间都去哪了?
最可恨的是,时间不能倒转,也不能储存。我们好像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时间,时间却不能不用。那么,磨时间、杀时间,都是被迫的?
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或许,我们学不会也不用学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我们只要学会他与时间为友的心法,然后去尝试适合自己的方法。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研究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他从不满足于舒适区而是不断进入学习区,他一直在那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路上。我们看到他制定详尽的年度时间使用计划,以及繁琐的年度时间总结,忍不住想问有必要吗?或许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关心自己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如果每个人都能更关心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奇妙?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我们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生活需要透辟的理解——加缪。
如果过去的几十年,绝大多数日子你都对它毫无印象,这是你曾经生活过的几十年吗?
没有审视,没有记录,过去就不是你的过去;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随时间“衰减”,只要我们善待时间,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应有尽有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