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为一名“职业”读者

来源:花图问答

1

一月三十一日那天,晴,干冷。早上就预感,也许下午就能把手头的小说读完了。

从去年春天开始的阅读,始乱终弃。直到九月份又拉开金黄色的书签绳,重新摊开,读;书桌前、咖啡店里、动车上、国家大剧院门口、伊斯坦布尔机场蛇形的入关队伍中……

还剩一章多,按之前的速度看,很悬,况且下午时间也不充裕。在常去的小咖啡店选了推拉门后面的小角落,虽然有人进出会稍稍干扰到,但十分僻静。差不多该走了, 看眼微信,说事情推后半个多少小时。长吁一口气,盯了眼门外,复埋头。

五点一刻多,合上书。认真擦拭杯子的咖啡店姑娘淡淡地问:读完了?

“嗯,读完了。”

忘了从哪一年开始,保持每年起码读完一本原版小说的蜗牛速度。刚读完的是 Salman Rushdie 的 Midnight‘s Children,去年的任务。

手头的是Everyman's Library版

2

长篇小说阅读,从开始就是个错误。还是原版小说。

本身工作繁杂,然后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智能手机。绝对可支配时间本来就少,又被花花世界勾引、分裂、侵吞。哪天真提起一股真气,摊开小说,满谷满坑的英文,仅仅26个字母的重复和排序,单色印刷,是怎样一种死板与无趣。

后来看到一种说法叫 Professional Reader,当然不是指阅读文字营生的编辑或出版社审稿人,而是在笔墨行当外阅读严肃小说的高度自律者。一要读得难,二要保持稳定的阅读量。与其译成“专业”强调能力的精细,不如叫做“职业”读者,更在乎投入的持久和始终如一。

从那一刻起,开始意淫这样一种身份。Professional Reader,仿佛芸芸众生中隐匿的一种血统,麻瓜世界里的巫师;任世界川普,人流不息,掏出书本如魔杖,幻化他乡,静若处子。

可真的很难读。

很多时候是逼着自己读,拿眼吞字,单词只在大脑里登记了下意思,就掠过,并不产生具体联系。这种情况运行一段就开始发晕,但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再抗几分钟;因为一松气,肯定就撩蹄子不干了。当然更多的时候会理智地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回翻到初始的那行,对,重读。

那些严肃作者真的值得读者这样“浪费时间”。像Rushdie,虽然其文笔摧枯拉朽,措辞刁钻,但掰开了、嚼碎了,味道就真出来了。智性上也是审美上的淋漓快感贯穿疲倦的脑细胞。

除了逼自己,有时候还会哄着自己读。一杯咖啡,或一杯精酿啤酒,甚至中意铺子里的猪蹄儿——啪嗒啪嗒,干净的骨头利落地从油嘴里落下——都是下书的好伴侣。

动车上的小说

3

所谓职业读者的“职业”二字除了挑战文字难度,更多是一种阅读的自觉与自律。

首先是固定阅读量,比如每天阅读多少,或者一周,总之给自己一个deadline。好的长篇小说一定不是一时激情的产物。好的作家既然都保持着匀速地、定量的写作——所谓职业化——读者这样做,一定也错不了哪去。尽管定下阅读量看起来有些机械,可好处是对“读完”这件事有了预知。

我阅读的时间单位之前是“年”,一年读一本,无论中间怎么拖沓,好在每年都交代了光阴。今年九月发现还没有像样的阅读计划在道儿上,翻出只开了头的Midnight's Children,决心挑战。难读,但也真心好看,优雅的俏皮。遂把计划订到了“月”,还设置了app倒计时,在手机桌面显示。11月30日,剩余三分之一。元旦,四分之一还多吧——2017就这么睁眼到了,每增一日,辜负一天。定下春节前读完的伟愿,开始制定“天”计划……

你懂的。还是拖到一月三十一。

在土耳其感受到小说的氛围

4

Midnight's Children 最后一段时间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离所谓“职业读者”靠近了许多。

2017这一年开头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在提醒自己阅读,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今天要读上一段; 翻看那本看起来已经沧桑的小说成了每天空下来必做的事情,因为真心压到了最后,这本不结束其余的书拿起来都有负罪感;再者已经逼自己那么久,丢下太可惜。更大的恐惧是,我清楚如果在一年开始的时候再不一鼓作气,这本小说真的会死在我手里。

这意味着不刷朋友圈,不理会各种局,不给心中任何草浇水……倾注一件事情,必然意味着对十七八件事情说“不”,或者往后推。其实很多事往后推一推,也就没了。很多旁逸斜出藕断丝连其实是自己多虑,或者仅仅是对安逸和放纵的贪心。 一个月下来和书页亲近久了,反而觉得清净、踏实。快读完时就想,下一本也要顺着这股劲儿读下去…… Professional Reader!

5

有一件事觉得对坚持阅读有莫大的好处: 读纸质书。

一定要把书时刻放在身边,不要电子版。尽管kindle不可不谓利器,可所有电子设备规避掉的劣势,都反过来是促进阅读的良方。比如,重。那种在包里扎扎实实的存在感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这一天的要务。从塞到包里,到再取出,或者翻拿别的物件时对它的触碰,都是一种及时的提醒。再者,唯一。kindle所谓随身图书馆,选择一多就分散。可薄薄厚厚的书册一旦拥入掌股,肯定占据了所有感官。

纸质书阅读保证进度,还有一件事可以把控质量—— 记笔记。

不得不承认,长篇小说读完常有恍惚感;那种窒息有时是一种享受,可伴随的遗忘也不得不承认是种损失吧。职业读者,在我看来,是会理性止损的。我的方法是在精彩页面折角。然后找时间把折角的地方重新撸一遍,抄录下触动的句子或段落,纸质或者键盘。

折角,却不标注,一开始是因为手中没有笔,后来发现重新找回时,不能马上定位到也是一种好处,因为不得不多读一些,甚至还要再判断下、挣扎下“就这句?”偶尔还会读出更深刻的东西,一头冷汗。对于难读的小说,这种反刍倒是更有助于吸收营养。

事实是,很多小说的折角,至今还没展开过。

6

最最关键的,是选对小说。一旦选出,便是一种岁月倾注,一种时间刻痕。这里面有时间成本,更有机会成本。读了这本,真的就没时间读另一本。读完要几乎半年,到时候心水哪一本还不好说。这样想其实还很残忍,人生中能读原版长篇小说的年岁本就不多,一年一本算,也就十几二十本吧。

所以,要试书。

Coursera 上Duke大学那门Fiction of Relationship (小说关系)课上,老先生有个很妙的比喻,说大家买衣服会站在镜子前照,看合不合身。读一本小说便是给灵魂穿上衣服,Try on a novel!也就是说小说和人是要match的,像“非诚勿扰”一样,彼此看对眼。

个人看法是,一定要往上攀。那些本来以为高不可及的作家、作品,尽管很难读,但真的值得嗅一嗅。这也得益于当年 Fiction of Relation 这门课,被迫读了卡夫卡、伍尔夫、福克纳、库切等等。上课时肯定没法每部作品都读完,但通过已读的部分,结合课上老师的分析,真的发现进入了那个“高级”的世界,可那个高级的世界,也需要不一般的付出。比如阅读的艰难,比如要自律地坚持。

除了名头响亮,有些时候,真看缘分。哪怕是试一下。

前年年初下载到纽约时报年终推荐的一系列小说,索性把开头拿出来读,只读第一页。没想到本来以为没有兴趣的移民话题小说 Americanah 吸引了我——第一段用味道描写美国东海岸的几座城市,再试着读了四五页,就决定读完,然后也入手了纸质版。

去年的Midnight's Children是因为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联邦走马”出品的Rushdie的短篇小说集《东方 · 西方》译本,第一次接触Rushdie,觉得好看,找来Midnight's Children,因为刚刚有了汉译全本,觉得读不懂可以拿来帮助,可读汉译实在是会错过太多小说风景,失掉味道,但英文又真的太难……所以去年春天始乱终弃。

汉译真不简单,可还是无味。

7

最近去那家咖啡店不再坐推拉门后了,手中也没有了书。但做咖啡的姑娘似乎也不关心老客不读书这件事,她有她的kindle,没事就举着默默读。

也许,她才是真正的“职业读者”吧!

(PS:配图照片胶卷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