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赏析亢父居士此文的光色描写

来源:花图问答

之前,24k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正始士女赞|2 蔷薇篱上泪》其文风景很有特色,写法和用法都颇为巧妙,我欲对此略作概括。

其文所写风景凭精微的眼力,以细致的用笔,极力捕捉了夏夜傍晚时分至黄昏后这一时间段里,天地间的光色变化,非常生动的将夕阳、夕阳余晖、彩霞、星空、月华初照等自然景象摄入笔下,将故事的背景即人物所处的环境,装点的如七彩舞台,炫丽动人。说得上满纸流光溢彩,笔笔色泽斑斓。

而风景细微的光色变化,微妙的意境、氛围差异在衬托不同人物的性格方面亦起到了作用。写婢女九萸时,作者特别突出夏夜酷暑余气的“灶”,夕阳的炫目和灵动:

六月的琅琊暑气蒸腾,好不容易等到傍晚时分消减多半,而脚下的土地不依不饶散发着灶热。晚风中,飒飒木叶闪烁着金红色的夕晖。绿杨浓阴下,婢女九萸在山涧畔浣洗纱巾。(文本)

九萸抬起袖子高高挽起、露出雪白皮肤的右臂,揩了下额上汗水,将从头顶飘漏、垂着搔痒面颊的碎发带了上去,抬头望向西边的树林。落日长长的光辉越过山涧,穿过千百株高大笔直的树木的间隙,来到她身边,碎成密密麻麻的金色星点,铺满一涧淙淙流水。真美。(文本)

夕阳余晖,你可以写它壮丽(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可以写它悲戚(残阳如血)可以写它的幽远(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可以写它凄凉(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可写旅途孤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写它的光色绚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和景色,当然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表现画中人物不同的状况,揭示他们不同的性格、心理。

婢女九萸是个可爱、活泼、大胆,有几分刁玩的女孩子,故作者投下金红色的夕阳,这是写夕阳的颜色,它是艳丽的;作者还让晚风里的树叶闪烁的残阳,让夕阳余晖在淙淙流水上碎成彩锦。那么,整幅画面就灵动起来了,夕阳不是寂静的,而是闪烁流动的,从而跟那些描写夕阳静谧、幽远的作品就区分开了。而这些恰当的对照着婢女九萸的性格,人物跟环境有相映成趣之妙。

而写神秘、忧郁、内心封闭的女主时,又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斜晖流连窗棂,将半卷的竹帘浸润在一汪金色中。金色的湖底,竹帘的阴影藻蔚栉密,蘋风清凉,笼罩着斜倚床头的姑娘。她安静地坐着,仿佛隔绝了外界夏日的郁热与喧嚣,抱守独属于她的静谧的完美无缺。

她皮肤很白,是失血的憔悴的白皙颜色。雪白的脸,被流瀑般垂落于蒻席的厚重黑发紧紧护住,成了包裹在幽深的黑夜里一片纤薄透明的荷瓣,掩不住的嬛独。那双大眼睛的深处,藏着她自己徜徉绮梦的身影。步履惊醒了镜澈的路,安睡的星辰开始窸窸窣窣,俊美的白鹄们结队游弋着,聚到她的脚下。

此处的夕阳依旧金色流动,满纸生辉,却给人以宁静感。婢女九萸所处的环境是夕照郊野,眼内夕阳在细节上是植被跳动的木叶和浓荫缝隙、山涧流水间碎裂化的斑斑点点,艳丽灵动;而女主是在小屋里,她坐在床头,透过小窗与天光遥望。窗台上流连的光,竹帘上映射的光,写的明亮耀目,十分炽烈。

婢女九萸是在郊野劳作,内心有矛盾,环境如木叶、晚风、涧流都是动的;大病缠身的女主卧床独思,内心是空旷无际的。环境如窗台、竹帘、湖底、竹帘倒影也都是不动的,营造出了与人物状态相应而和谐的氛围。

此文写风景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作者抓好了这些细节。光色细微的变化以及它与环境和人物的关系都“画”的很好。

而文中流动变化的光色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就是说明了时间的推进,并拉深环境的空间感觉。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文章里面,没有交待时间,而以种种环境使读者自己读出来一日之间的昼夜转换。日、星、月,三光者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转,是如此自然,如此直观。

写女主一段,没有过多的空间描写,而凭着光与环境的关系,却已经很准确的写好了空间关系。小屋、窗台、竹帘、窗内卧床美人、小屋还有迷人的湖,等关联景物自成逻辑,条理清晰,读者自能辩识。这种写法,我过去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

如果让我写这一段,必然会是这样的:……金红色的夕阳垂射大地……一座临湖而建的小屋沐浴在金红色的夕照里……夕阳余晖落满窗台,流连不去。把花样的窗棂投影室内地砖之上……小屋内,一个娇弱的女子斜倚床头……

这样一来,文字不仅啰嗦,而且不如作者的有特色。且文字的运作,景色的布置也失去了很多灵活性(作者的写法是可以随意剪接、布置景物的)

这正是:

亢父居士善画光,笔分明暗织华章。

余晖映霞摄群像,乌飞兔走星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