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儒道佛杂糅的时代,那是一个战乱中夹杂着温情的时期,那是一段风骨铮铮的岁月。王谢大家,豪门夜宴,煮酒论诗,曲水流觞…… 王凝之,他就出生于那个时代。如果说这是他幸运的话,确实也没有争议,世家大族,王侯贵胄,无论是从哪方面看,他都是很幸运的;可是这也是他的悲哀,责任权谋,利益横弊,大局考虑。他可以如所以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一样散漫潇洒,但是他又不能如他们一样自由不羁,因为他的身后,是一个家族的荣辱兴亡。
王凝之:此心付与谁人听王凝之,东晋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从小就受家族熏陶,承家族风骨,袭先人功勋。他的妻子是有名的才女,同样出身高贵,才情横溢。世人说王凝之配不上谢道蕴,世人说他软弱无能,世人说他愧为大家之后,世人说……
提到王凝之,好像没有多少人喜欢他,确实是啊!他做的那些事,真的让人觉得——“怎一个怂字了得”。临阵脱逃,屈服王权,才不高武不就,他的所有光芒都是来自于祖上功德,要不是出身好,哪里轮得到他。
可是啊!他真的很可怜,背负着太多本不该属于他的责任,没有人理解,没有人认同。他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本来不需要承担家族大业,什么荣辱兴亡都不应该是他的责任。他的上面本来有一个优秀的兄长王玄之,只是天妒英才,长兄年岁轻轻便离世,家族重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难道不想如五弟王徽之一样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吗?他难道不想如七弟王献之那样专攻书法延袭父风吗?他想啊!但是,他不能!
王凝之:此心付与谁人听他真的配不上有林下之风的谢道蕴吗?也许是吧!他确实不是谢道蕴心中应有的男子模样,但是他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做到她心中的那个样子?家族的重担他算是临时受命,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收成绰绰有余,让他光耀门楣再创辉煌可能确实是艰难。他软弱,懦弱,无能,或许是和这有关吧!他不能像先祖那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他只能用世故圆滑,保全性命为主。谢道蕴不理解他,只是因为谢道蕴没有处在他的位置上思量过,这也确实不能怪她,谢道蕴从小受教于谢安膝下,谢家的自由散漫之风,不过是因为谢家历代都有能征善战之辈,时代积累的功名让谢家人有底气睥睨尘俗,不畏不惧,谢道蕴身边的兄长叔父,各个都是不羁潇洒的。而王家不一样啊,王家到了王凝之这一代的时候,剩下的几乎都是文人,题诗作文可以,征战沙场不行,乱世之中有底气的都是有实力的人,王家没有。
谢道蕴不理解他,不懂他,可是,我却依然可以从些微小事里看到王凝之对谢道蕴那一份深藏难见的温柔。传统社会里,女子自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多少女子可以出门与名人雅士一起曲水流觞?有多少女子可以任性洒脱不顾礼法?谢道蕴喜欢与名人雅士一起风花雪月谈玄学,王凝之从来没有责怪过;谢道蕴喜欢和谢家子弟一起相处,王凝之从来没有干涉过她;谢道蕴喜欢的清谈聚会,王凝之愿意带着她一起去。王凝之成为不了她心中想要的样子,但也用尽心思给她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只凭这些,他对谢道蕴便没有愧疚!
我到底有多爱你,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可是,这世间上的事情,无可奈何的、身家利益的,太多了……
王凝之:此心付与谁人听谢道蕴不懂他,他的兄弟也不懂。那年,王献之参加宫宴,新安公主对王献之一见倾心,指明要嫁,不管王献之已经有两心相悦的妻子。君王下令王献之休妻去公主,王献之以自残来抵抗这门亲事,可是无效。无论王凝之多么心疼弟弟的痴情,也不敢公然和王权对抗啊!王凝之不能只顾弟弟一个人的幸福,他的背后,是整个家族,是上百上千的人命,是祖先几辈几代的积累,怎么能就这样付之一炬!是的,王凝之屈服了,他和弟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弊,无奈之下,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是的,献之的不幸,王凝之也有责任,可是,他能如何?他不能举家族之力去对抗那个站在权力巅峰的人,他不能行错一步。
兄弟离心,夫妻不亲,背后的苦楚有几人能懂?
他一生最大的错,可能就是那一年,孙恩叛乱,会稽城内,他弃城而逃的时候吧!,那个时候的他,确实是没有什么男子气概,怂之至极。但是,他就算留下来又能如何?一个王朝已经腐朽,即将分崩离析,他就算留下来,也是护不住这做孤立无援的孤城吧!
仔细想想,王凝之这一生,最幸运的是生于王家,最悲哀的也是生于王家吧!他这一生,夫妻不亲,兄弟离心,世人诟病,后世冷眼,真真是唏嘘。想来他曾经也是万千瞩目,光华万丈,才情卓然、盛名远扬,他也曾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啊,他也“曾经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只是,当突然间接受了家族责任之后,那些自由散漫、不羁潇洒,都离他越来越远了……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我虽然也看不惯他的懦弱无能,但我却十分理解他的无奈,心疼他隐忍难发的痛楚。从接受家族责任开始,他便不再作为王凝之而存在了,他再也不能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了,他不能言行无忌自由散漫了,他无法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名人雅士了,他是一家之主,他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君王的认同,礼教的规定,他很累很累,但是他不能抱怨,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