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超前教育。
一直想有个机会来谈一谈这个话题的。因为超前教育对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来说, 实在是太普遍了。所谓超前教育就是超越孩子现有的发展节律和发展水平,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孩子不落伍为目的,人为越过孩子的正常发展节奏而实施的一种外推性教育。这种赶超的心理,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教育最大的错误是:忽略了儿童本身。还断章取义地摘录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来拉大旗作虎皮,其实却风马牛不相及。
学校教育是面向群体的教育,孩子的情况很复杂,而家庭教育,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是2+1的模式,即夫妻俩共同养育一个孩子,二是6+1模式,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一个孩子的养育。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二孩时代,但这种模式基本不变,也就是1变成了2而已。
不管家庭教育模式怎样变,超前教育的理念却没有变。这种观念之所以在我国这样根深蒂固,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
不得不说,超前教育的观念是众多我国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观念的产生,不得不说,首先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主张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直接推动推动了这种观念的滋生。
二孩政策出来以后,有一个调侃的段子是这么说的。父母问第一个孩子,如果给你增添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你愿不愿意。这个孩子说:反正我是不愿意的。因为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们一定不会像以前那样关心我、爱我,把所有的好吃都给我,即使我死掉了,你们也会说, 没关系,反正还有一个!
我看到这个段子的第一反应是好笑。当然,他就是是个段子,可能是某个人编出来的,供人娱乐的。但是仔细一琢磨,它还真不是瞎编出来的,我相信这种相反在不少父母当中是有的,至少这种心理是存在的:多几个孩子嘛,一个不行,还有另一个。反之,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就是:不行也得行。我就你一个孩子,可别给我丢脸。
(二)多子多福幻象的破灭
过去讲究多子多福的年代,物质的贫乏是一个方面的,但是因为多子,人们对教育的不太重视也是事实。所谓“一胞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个个都培养成龙虎,多少有点不现实。再说了,十个有一个像样的,做父母的也“老有所依”了。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穷怕了”心理惯性留下的后遗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福利水平的提高,这种“靠子”的“穷怕”心理已经日渐衰微了。
但是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打破了人们对于多子多福的幻象。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一个孩子身上了。于是做父母的压力山大,生怕孩子落后,将来没出息,生怕孩子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牛,将来受苦被人欺负,更怕自己“老而无依”——孩子没出息,做父母的也没有安全感。孩子也压力山大,小小年纪各种学习班、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特长班,不仅一点游戏时间都被挤占,一点属于田野、山川和河流的空间都被挤占,一点天真浪漫都被抹煞,还要背负家庭几代人的责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指望着你呢,将来孙子也指望着你呢?这种时候孩子不喊一句“我的妈呀!”压力都无法释放。所以人们说,像80后这一代人,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生活。90后也不免受到计划生育惯性影响,也走在压力的道路上,但毕竟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都改善了很多了,机会也更多。哪里像80后们,真是千军万马挤破高考的独木桥,惨死的不少,冤死的也不少!
(三)“起跑线”的伪科学
所谓“起跑线”是人们和一些假的教育家们或者商家为了利益的炒作。
所谓“输在起跑线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这样貌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伪科学的东西,却被普通百姓奉为金科玉律。这种伪科学最深的陷阱就是偷换概念。将“起跑线”等同于“人生起点”。但二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说这句话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真正起跑线是什么?即使明白了真正的起跑线。输在起跑线就输了整个人生的结论也是扯淡。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根本没有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命发展的节奏和规律,他们并没与共同的起跑线。一个孩子先起跑了,并不一定后起跑的孩子就追不上前者了。每一个孩子的跑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曲线行驶,中间有很多的变数和超越,起跑得快,或许后劲不足,半途而废;起跑得慢的,或许耐力十足,也能超越。还有那些中途变道、起飞的也很多。
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地辩驳了当今所谓起跑线的谬论。这个实验充分地说明了,“起跑线”在孩子自身的生命中,它不是外在的东西。孩子的生命节律和发展规律会告诉他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起跑了,什么时候还不是时候,作为教育者要做的事情是在孩子准备好的时候,尽全力帮助他(她)——请注意不是代替孩子。
可是当下,所谓的起跑线都是商家、伪教育、家长自己的“臆淫”,是自己强加给孩子的东西。许多父母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却堂而皇之地说什么“起跑线”,假装自己是教育家,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我觉得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无知”和“恐惧感”(不安全感)。一个有底气、有自信,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气定神闲的,因为他(她)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什么东西可以做,什么东西不必要做,他(她)绝不盲从,他(她)不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对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了。做父母的,与其被这些不着边际的各种理论、观念的“嘈杂”弄得晕头转向,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多读点书,多了解自己的孩子,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辨别力,别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人生就像一个马拉松长跑,起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过程才是各种赶跑、超越的契机。
(四)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超前教育的根源。
如果说“起跑线”的理论还有那么些道理的话。它真正有道理的地方在于用来解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千差万别的教育结果——教育不公平——真是恰如其分。人们恐惧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而是害怕起跑晚了,抢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国的分层教育和分流教育是非常明显的,从幼儿园就开始拼家底、拼人脉、拼“爹”……那底儿厚实的抢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就步步高升,从小学一路到大学都体现出资源所带来的优越性。在这个资源与信息严重分配不均的年代, 谁能占据更多的资源和有力信息,谁就有更多的机会,似乎就能掌控未来。
所以,要解决这种超前教育的弊端,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公平。
第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请注意不是同样的资源,而是同优的资源。就像有多种品牌的运动鞋可供选择,你可以选择耐克、我可以选择ad,他可以选择NB。大家都充分享有优质资源,不必争抢,不必担心落后——你什么时候来购买,它都不会断货。
第二,调节的策略在推动全民教育素养的提高。人人都懂教育,懂教育科学。
第三,有力的解决办法在推出多种优质教育资源,多条优质教育渠道,让分层教育更合理,更可靠,让普通群众有更多购买教育资源的选择余地。当前的分层教育不是分层,而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试想,谁不想让自己孩子成为精英教育看重的对象呢?资源的争夺战才是超前教育大战的直接诱因,而资源的争夺战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优质资源稀缺直接导致了教育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又导致了恶性竞争,如超前教育、资源争夺、教育利益链,如此恶性循环。超前教育何时可以休?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