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天天都过年?
从《散步》中的几组家庭关系说开去
好日子天天有!天天都像在过年!果真如此吗?物质上没啥说的,想吃啥喝啥穿啥,随时可以购买,可并没有时时在过年的感觉啊?过年更讲就精神层面的富足。不就是图个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吗?怎样家庭和睦天天像过年?
今天读了莫怀戚的一篇散文《散步》。有点过年的意思。文章写的是一家三代四口人,因散步的路径产生分歧,后又达成一致的生活小事。在质朴清新、温和淡雅的行文里,涉及到了母子、父子、夫妻、婆媳、祖孙这五对最常见的家庭关系,以及遇到分歧时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果家家都能像文中这样,我想离天天过年也就不远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散步时发生分歧的原因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时候就得由作为一家之主的“我”拿主意。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在这一组母子关系中,面对年老的母亲,“我”是有绝对发言权。如果我决定走小路,母亲也一定会听从我的安排。“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在这一对父子关系中,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我决定走大路,儿子也一定不会反对。但“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陪伴孩子的时日还长。
在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时,是否有这样尊老为先的意识?当我们左手父母,右手子女的时候,天平是不是更多地倾向子女一侧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过年呢?更多的应该是子女靠近父母,给与他们渴盼的心以精神上的安慰。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没错的,真是隔代亲,在这组祖孙关系中,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是想满足小孙子的愿望。最初选择走大路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太好,怕走小路给儿子添麻烦。当自己的想法和孙子的愿望相背时,老太太选择了成全孙子的想法。常说老小老小,当有一天我们也老去的时候,会不会倚老卖老,让子女为难?会不会像作者的母亲这般通情达理?
文章中虽然设计了分歧,而事实上是有歧路,无争执。
能不能天天过年?在这篇文章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我”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我”母亲的儿媳妇。虽然全篇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不代表她的无足轻重。我认为正是这不发一语的妻子,默默地为这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注入了实力。试想一位喋喋不休的妻子何以成就一位有主见的丈夫?一位絮絮不止的妈妈如何培养一位活泼懂事的孩子?一位斤斤计较的媳妇怎样促成一份良好的婆媳关系?(婆媳不和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意见不合和口舌之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里的“总是”可不可以理解为做为妻子的一种贤良淑德?(有意见在家关起门来可以提)。这里的“听”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前提是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丈夫)。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人类的生命之河,不正是由这些前行着的,优秀的妈妈和儿子推动的吗?
这是不是又说到治家的问题了?主流媒体也常提倡家风家道。其实《散步》这篇文章的主题虽然清晰明确,可真要家家都做到如文中这般敬老爱幼,母慈子孝,夫妻和睦。是不是一些如公检法之类的部门就可以关张大吉了?是不是离天下太平,垂拱而治的日子就不远了?
断章取义文中的一句话收尾 “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作者在文末用“背”结束全文。“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新年在即,愿每个人和爱人一起背着背上的世界慢慢品味,稳稳前行,一路芳香,一路暖阳,天天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