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头脑里经常有一种想法,比如:
父母应该更懂我们、更爱我们;
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更好的学校,应该有更好的成绩;
工作了,我们应该去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
……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防御型思维,叫做“应该思维”。它的本质是忽略现实世界,而试图让现实世界符合我们已知的某种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对外物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和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否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愿望是我们行动和发生改变的动力,而应该思维是僵固和束缚自我的保护伞,它让我们丧失自主性。
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并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他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吧决心看作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运转的,它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应该思维让人沉浸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鸿沟中无法自拔,对世界充满失望,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世界上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