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个人,能改变一个国家吗?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来源:花图问答

愿你生个女儿。

看似一句祝福语,

事实上,在某些地区,

却是最狠毒的一种问候。

在那里,几乎很多妇女在怀孕后,

都会被丈夫和婆婆带去医院检查,

若怀的是女孩,

一针麻醉过后,

肚子里的孩子就不见了,

面对种种的不公,

她们甚至无力反抗。

在那个几乎完全漠视女性权益的地方,

有一个男人却站了出来,

他呼吁尊重女性,

希望她们努力去做自己。

然而,他只是一个演员,

真的能凭一己之力改变一个国家吗?

是的,你猜的没错,

他就是阿米尔·汗,

被印度称之为“印度良心”,

也是全印度女性最爱的那个男人。

2012年,

阿米尔·汗登上美国《时代》杂志,

成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在《时代》杂志中,

对他的评论是 :

“他直面印度的社会弊病,

打破了宝莱坞的固有模式,

一个演员能够改变一个国家吗?”

其实,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

这个问句就有了答案,

同时也由此让全世界

认识了这个男人的力量。

电影中,

他化身为桀骜不驯的芊芊学子,

漠视学校教育体制,

还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

再到电影《我的个神啊》,

奇怪的招风耳代表他是个外星来客,

为了找寻自己的答案,

他拜遍所有神,

最后才发出了一声质疑:

神,真的存在吗?

一部《摔跤吧!爸爸》燃遍全球,

也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影片之一。

在影片中,

他为了女儿的未来,

不顾所有人异样的目光训练她们摔跤。

尽管在最初女儿们并不理解,

或许自己只是被父亲当作实现梦想的工具。

直到后来,她们才明白,

那更是一个父亲最大的期望,

让自己的女儿拥有选择的权利。

一部部叩问社会的电影

由阿米尔·汗推出,

他用最简单的故事,

质问最锋利的现状,

也让全世界陷入沉思,

电影不只是用来取悦观影人,

更可以用来展现美与丑,

善与恶之间的希望。

除了电影之外,

阿米尔·汗还曾制作过一部社会节目

——《真相访谈》。

这个节目有超过6亿人观看,

评分甚至超过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

整个节目揭露了最真实的印度,

也包括那些令人深恶痛绝的恶习:

重男轻女、残害女婴、

强奸妇女、家庭暴力、包办婚姻……

根据联合国调查表明,

印度是世界上女婴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每年有200万女婴被杀,

每小时有2名女性被强奸。

对于女性来说,生在印度,

就仿佛不存在任何人权。

在节目中,

就有女性嘉宾讲述了

自己的亲身遭遇:

阿米莎结婚的第二年

就知道自己怀孕了,

家人带她到医院做了B超,

医生给她打了一针,

等她醒过来的时候,孩子就没了。

甚至为了要个男孩,8年里,

阿米莎在不知不觉间

已经做了6次人流手术。

每一次她痛苦不堪,

但每一次也毫无反抗的能力,

在这个“男权”社会里,

她就像一叶孤舟,只能随风飘荡。

第二位女性嘉宾,

也是因为女婴遭到家暴,

甚至丈夫将她殴打至毁容。

原因很简单,

只是丈夫和婆家认为,

女婴无法继承家族香火。

这位女性无奈的说:

“他有什么可以给孩子继承的,

是有皇位留给他吗?”

在一次次毫无选择的情况下,

这位女性只能离家出走,

她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同时还抚养着两个女儿,

日子虽然过的很辛苦,

但第一次她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其实,

这种社会问题不止存在于

农村和文化较低的群体之间,

在印度,即便是一些教育世家,

也仍然在乎男婴女婴的问题。

比如,曾有新闻报道,

在印度一个教育家庭中,

丈夫是整形医师,

公公是大学教授,

婆婆是副校长,

当他们发现儿媳妇怀了一个女孩时,

就偷偷用药物在儿媳妇不知道的情况下,

提前扼杀女婴的出生。

在印度社会里,

女婴不只是生存困难,

等到长大结婚时,仍处于劣势。

明明处在男多女少的社会中,

不少男性找不到老婆,

可还是期盼女方家准备大量的嫁妆,

若是没嫁妆或达不到男方要求,

就会被别人嘲笑,或者别想出嫁。

于是,很多生了女婴的家庭,

都想方设法的将女儿早点嫁出去,

甚至为了两头牛,

就将年仅14岁的女儿嫁给60岁的大叔。

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

明明阿米尔·汗的生活,

已经过得相当美满幸福,

何必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而他也因为这些电影与节目,

收到过很多威胁电话,

还惹怒过不少宗教体系,

很多教徒甚至在公开场合

焚烧他的电影海报,

又或者联合其他“男权”

抵制他的电影上映。

阿米尔·汗的电影,

就曾因此被推迟上映。

但他却从不因为这些,

放弃自己的坚持。

因为在这个社会上,

不管你是什么人,

都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

也正如阿米尔·汗所说:

“有时我会想,

干嘛要去思考这些

与我无关的事情呢?

我的生活幸福美满,

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

但是它确有干系。

因为我不仅是个演员,

还是个丈夫,也是一位父亲,

还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

一连串的事情把你我和社会的

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

一呼一吸中,体会心中的共鸣。”

是啊,等到雪崩的时候,

才会发现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

总有人要做这些事。

鲁迅弃医从文,

如果连医学都治不好的病,

那只能用笔去惊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

阿米尔·汗也选择了这条道路,

他用电影来治疗“社会顽疾”,

来反映现实,

成为启迪人类的工具,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赞美祖国是一种热爱,

但批评他更是一种热爱。

于是,朝着这个追求,

阿米尔·汗相继拍了一系列

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

他批判了填鸭式教育的不合理、不公正。

呼吁社会不要对特殊人群有偏见,

甚至触碰禁忌的宗教话题,

不要盲从,理性崇拜。

还有他的《真相访谈》节目,

成功令国会通过了保护儿童法案。

他做的所有,

只是希望能影响这个时代,

无论是谁的心中,

只要有了星星之火,

必将成为燎原之势。

曾经有人问过阿米尔·汗,电影对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他回答道:“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担当的角色,就像是老师要教书,医生要看病,在我看来一个电影人要做的事情用电影来激励人心,我想通过电影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连接比票房更重要。”

其实,

中印合作的电影很多都邀请过阿米尔·汗,

只是他看过剧本后都婉拒了。

因为他觉得,

拍电影不是用来迎合谁的,

一部电影只有具有批判意义,

才会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也正是因为这种态度,

他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电影的看法,

也改变了社会的看法,

但这条“曲线救国”的路,

他也走的非常艰难。

虽然在他看来印度正在崛起,

但社会中仍有很多残酷的事实,

而且很多人却对此熟视无睹。

他不断试图去改变人们愚昧的观念。

尽管也惹怒了很多人,

得罪过很多人,

但正义与良心的旗帜,

并不会因为这些非难而倒下。

阿米尔·汗代表的

已经不只是印度的良心,

也是一场关于自由、

尊重与善良的战役。

这也难怪全印度的女人都爱他,

如此自律、成功,有正义感、尊重女性、

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他不仅是印度的国宝级演员,

无论在哪一国,

像他这样的人,都是国宝级的。

就像《阿米尔汗:我行我素》中写道的:

在印度电影界,通常情况下,

当一位巨星闪耀了

二十年之后达到事业巅峰,

很难再更进一步。

阿米尔又一次颠覆了传统,

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因为对阿米尔来说,

巅峰意味着夕阳的迫近。

而他所追寻的,

是永恒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