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一角“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自丁酉年冬以来,日渐喜爱上喝茶,不似咖啡那般刺激与香醇,更需要喝茶人用更深层的味蕾来体悟茶带来的滋味。得利于信息的发达,使我在繁扰的京城中觅得一处清雅静默的茶室。
茶室位于一栋旧楼之中,二层的位置若不是特意来寻,日常是难以发现的。从门口走廊拐入茶室内部,里面别有洞天。茶室由几部分组成,有日常待客区,有独立的包间,也有茶室的工作区。待客区几张木桌,用书架隔开了独立的空间,书架上摆放着正在出售的各类书籍,绿植影绰,玄音静放,最里面甚至还有一席日式榻榻米,榻榻米周围布帘垂吊,细石环绕,空灵幽静。空间整体简洁却不乏设计,令人心静而禅。连接待客喝茶区与外部之间有一处摆满了关于茶的一切,木架上和墙中的壁橱摆放着景德镇的茶杯、茶壶、手工白釉茶仓、日本陶艺茶杯、紫砂壶、老瓷杯、泰山绿茶、安吉白茶、黄山毛峰、日本煎茶、洞庭山碧螺春……有着不同故事和来历的茶杯、茶壶、各式茶具、茶叶,还有关于茶的各种书籍在这里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雾朦胧的天气笼罩了京城一整天,刚暖起来的春夏之际被春雨一滴滴地打回。窗外正淅淅沥沥落着春雨。仍是茶室平日晚上,照例举行茶会,茶主风掌柜带领大家品茗。茶桌上陈列着使用的茶具,以及风掌柜从各地挑选的茶品,每次的茶会主题不一样,但都是香醇独特的上好佳茗。茶会准时开始,沸腾的开水在壶中奔跑,蒸腾弥漫,风掌柜舒缓而温和地言语撬开茶客们的话匣。因茶连接在一起的茶客们,叙述着自己对茶的见解,也提出不同角度的困惑,掌柜一面解答,一面讲述着浸在盖碗中这泡茶叶的故事。
第一泡是安吉白茶,白茶虽叫白茶,实为绿茶的一种,安吉白茶是绿茶中的氨基酸之王,它滋味淡雅清甜,其口感不似其他绿茶那般鲜明爽朗,而更温软恬淡,宛如一名江南女子,在初春夏日伫立河边,肩上轻挑油纸伞,身着绿裙衫,翩跹起舞。
第二泡,是2019年的黄观音金骏眉,烫杯温盏即投干茶,浓厚花香一闻既出,但又不能具体名状似何花香。略有铁观音的清香滋味,又夹杂些许花香,仿佛春日里苏州庭院中一抹君子侧影,茕茕独立,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带着些许脱俗而优雅的气质。由是在喝过安吉白后的这款金骏眉愈显香甜。
第三泡,是今年黄观音的毛茶,风掌柜的朋友刚刚寄过来,毛茶的香气比金骏眉更为加浓厚。刚将盖子掀起一角,桂花香席卷而来,便如置身于一处桂花园中,蝴蝶嬉戏飞舞,香味强烈而具有占有性,带有南方潮湿的温润之感,清晰度也高。若是喜爱清香型铁观音口感的茶客,对黄观音定也有偏爱,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些线索,黄观音其实是由铁观音和黄旦杂交而成,因此有些铁观音的口感也就不足为奇了。毛茶这个阶段来说,定性还未成熟,含水量相对较高,稳定度低,容易放置一阵子便产生不愉悦的口感,能品尝到还是新鲜毛茶的黄观音,也真是托了风掌柜的福。
第四泡也是最后一泡,曰黄观音岩茶,其香味比起前三款茶愈加厚重,入口则有涩感,不久有回甘。好似深秋时节在京城郊外一处凉亭,黄风撩发,微寒钻袖,爱人将离。虽有苦涩,可回甘的记忆也涌上心间,馥郁胸腔之中,泪湿衫,甜在喉,苦于心。
夜已静,热茶渐冷,茶客们大多不是从业者,不太会用专业的标准来评判一款茶,风掌柜说茶汤的厚与薄、回甘的快与慢、香气的层次感其实都是次要的,而整体口感的饱满度和品味它所带来的愉悦度才是关键所在。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难道不是如出一辙?社会交往中所谓的学历高不高、工作好不好、收入多不多、家庭是否完整这些外来因素都是次要的,每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当下的时刻里,片刻的生活中能体会到自我认可的愉悦与满足才是自我实现的关键。前不久我参与了一项叫做“自在写作”写作研习社,一个月中,在一位“导师”的指引下,将写作这件事回归质朴,不为文章写得多好,而是关注在写作者本身。这既是一种自我成长、完善自我认知的方式,同时也旨在化解写作者内心的冲突,用文字来面对坦诚的自己。一月来与二十余位小伙伴共同成长,看见他人用文字所带来的真诚与坦率,也督促着自己探寻更深的内心,这同时也是促成我在简书发文的原因之一。现在还有些害羞,以后再将研习社中的写作拿来分享。在研习社写东西时不考虑文字上的矫揉造作,也没有故作结构之意,随心而写,即停即止,或许文字不优美,或许词藻不华丽,但这些也都不是重要的。与喝茶一样,不同的人喝同样的茶,虽茶相同,但进到喉中便各有千秋,重要的是诚实勇敢地面对自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