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是我的全世界,我却只是你的擦身而过

来源:花图问答

很久很久没有看文学书,却不小心看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没有看过徐静蕾的电影,因为许久没有享受这份文艺的心情。好像总要等到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缩在家里,一个人蜷起来,抱一杯暖茶,默默的沉浸其中,任自己对号入座、涕泪横流,才对得起这种感情。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越来越开始害怕这种劈头盖脸的吞噬感和消耗感。

单恋,混杂着苦涩与甜蜜,仿佛占尽了自己的全世界。个中滋味,百转千回。

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关注对方,却总是遗忘自己,所有的情绪都寄托在那些虚无缥缈的蛛丝马迹上。有时候只因为一个眼神交汇,或者肢体接触,就开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时隔多年,好像那个眼神,那个微笑,那个温度,都余温尚在;仿佛只要一转身,就还是那个青涩的年代,窗外阳光灿烂,你笑得那么好看,炫目极了,而没人知道我在看你。

郭小四不是说吗:看见你笑,我高兴了好几天;但是看见你哭,我却难过了好多年。真是心酸,也真是痛苦。

猜测、揣度、患得患失;试探、热望、惴惴不安;时而欣喜,时而失落,时而灵魂出窍;有时候简直是感觉自己像林妹妹一般,可以呕出血来。

茨威格不愧是弗洛伊德的好友,这女子的心理刻画,细细如丝。一颦一笑,眼波流转,都是坚韧而柔情的缠绕,让人感觉绝望而甜蜜,窒息却无法逃脱升天。

自小就深深刻在女子心上的渴望,让她每一次遇到他时,都似历了一次情劫。压抑的感情,不曾随时间而冷却,只化作亟不可待的、献祭般的心甘情愿。

即使知道自己不过是他丰富人生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消遣,即使知道自私冷漠如他,根本不会感受到任何牵绊,仍然忍不住的心怀侥幸,希望能在他人生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这样自己才真正的存在过。

既然如此明白,为何不放自己一条生路?我理解,但是真的,好痛啊。

在他面前的热切,与在其他人面前的冷淡,判若两人。世间众人,若不是你,其他人又算得了什么?我不想要他们,也不想看他们,你就是我的全世界,而我却终究只是你的一个擦身而过。

你终不是我的。就算从你那偷走了宝贝,秘密的精心呵护,视若珍宝,但老天却就是容不得我如愿。非要打击到万劫不复,先给予希望,再无情摧毁才痛快吗?

这个情节让人忍不住想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也是求而不得,也是珠胎暗结,以为终于可以偷偷的和他有这一份血脉相连,无人知晓的拥有,最后却被迫无助的失去,肝肠寸断,生不如死。

只觉得恨。

书友们都痛苦而愤然,愤恨她的不顾一切,飞蛾扑火;愤恨他的冷漠无感,生性凉薄。甚至还有小朋友说:是我的女儿我就把她打死来个痛快的。也许有些人,只有痛苦,才能感觉到自己切切实实的活着,就算是卑微的、自残式的活着,也好过波澜不惊的一生。

最后会怎样呢?R是否会永远记得,记得这个把一生的力气都用来爱他的女人呢?我看未必。

就像张爱玲《色戒》原著里的结尾,劫后余生的易先生根本没有怀念着被自己下令枪毙的王佳芝,只是看老婆打着牌,心惊肉跳的惦记着自己还没吃晚饭;想到她生是自己的人,死是自己的鬼,脸上还带三分春色。电影里梁朝伟坐在床上的黯然失落,不过是李安给看客们的一个安慰罢了。张爱玲才是一针见血的通透:生性凉薄之人,你求他记得你?真是可怜。

而这个故事的由来,是茨威格的一段人生经历改编。我很好奇的是,他是以一个什么心态来创作的?抽丝剥茧的细致女性心理描述中,是有三分自省,还是有淡淡的得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