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早在汉语中使用“动画”一词的人;是使中国动画从黑白有了色彩的人;是在大专院校首开动画专业,培养了《哪吒闹海》《雪孩子》《三个和尚》《黑猫警长》等导演的人;是《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片背后的功臣,《九色鹿》《牧笛》等经典动画的导演——在他离世五年时,他依然是那个被遗忘的人
2016年8月15日,是钱家骏逝世5周年纪念日。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依旧陌生。
九色鹿 钱家骏谁是钱家骏
生于1916年,江苏吴江人。他是中国动画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是他最早在汉语中为“动画”命名,以更便于理解和传播的“动画”一词取代“卡通”;是他在大专院校中首开动画专业,培养了参与执导《哪吒闹海》的严定宪、导演《雪孩子》的林文肖、导演《三个和尚》的阿达、导演《黑猫警长》的戴铁郎等一众优秀动画人;是他研究出给动画上色的国产颜料配方,使中国动画终于有了色彩;是他攻克了水墨动画的关键技术难题,使《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得以诞生;也是他执导了《九色鹿》《牧笛》等经典动画……
1984年4月钱家骏和5个学生(上海美影五大导演,从左至右:严定宪、戴铁郎、林文肖、阿达、胡进庆)这是一位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被遗忘的人物,也是长久以来始终被遗忘的人。一度,不仅普通公众,就连学术研究者们都对他不甚在意、知之甚少,他的很多成就从未被提及,甚至在学界流行的叙述里,还有一些有关他的不实信息。
晚年的钱家骏远离世事,被家人“藏”了起来,没人能见到他。甚至当他去世,他的老同事、老朋友、学生和仰慕者,也都无缘见他最后一面。这位为中国动画奉献一生的老人安静地度日,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直到几年前,研究者们才开始重新发现钱家骏对中国动画的意义;直到他离世后,“钱家骏”三个字才突然出现在媒体报道里,出现在很多人回忆中,仿佛我们突如其来地拥有了一位动画大师;而直到今天,一些应归功于他的成就还没被承认,一些关于他的不实说法还在流传,更多该认识他的人还没有认识他,我们也还欠这位沉默多年并将永远沉默下去的大师一份迟到的敬意与歉意。
这是钱家骏的遗憾?抑或我们的?
寻找钱家骏
200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李镇陆续采访了几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人,其中6位采访者在谈话中提到了同一个名字:“钱家骏”。
他感到奇怪,这似乎是个贡献巨大的重要人物,可为什么不曾被人们关注?“他的学生都很有名,但没什么人关注他。”
李镇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相关信息。最初,关于钱家骏,他能找到的全部只有几篇文章和一张并不清晰的照片。
“当我了解他的背景和经历,直觉告诉我里面肯定隐藏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就去找,找到的结果比料想的还让人吃惊。”
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动画工作,钱家骏是第一代中国动画人中为数不多终生从事动画事业的人,职业生涯几乎覆盖中国动画的各个阶段,在动画技术、教育和艺术领域成就显著。在李镇看来,要理解中国动画和中国动画史,钱家骏是不容忽视的人。
仅列举其在动画技术领域的主要贡献,有人称钱家骏是中国动画人里的“技术之王”。学生时代就热衷于数学、物理、化学,喜欢钻研别人眼中的难题,一度,钱家骏的业余消遣就是研究世界三大数学难题。当这样一个理工天才爱上动画,其对技术的关注也就顺理成章。
1935年,钱家骏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因成绩突出,经著名油画家、时任苏州美专校长的颜文梁推荐,考入蒋介石创立的励志社做美术工作。彼时,动画制作技术仅为外国人掌握,钱家骏凭一己之力成功研究出动画制作原理,1940年,带着励志社的一群苏州美专的同学制作出由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动画、宣传抗日的《农家乐》,该作轰动一时,并在海外发行。
1955年,钱家骏与李克弱联合执导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动画电影。此前,因国外的动画上色颜料配方昂贵,直到钱家骏经无数次试验成功研制出专用剂料,中国的动画始终没有自己的色彩;此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30年间,中国所有动画制作机构的每一部彩色动画都用着钱家骏的配方。
1959年钱家骏导演的《一幅僮锦》是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这部作品里,他创新性地将织锦用于背景,使该作的背景绘制极为细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1960年钱家骏任《小蝌蚪找妈妈》的技术指导,1963年他与特伟联合执导了《牧笛》,在上世纪60年代轰动世界的中国水墨动画创作中,钱家骏居功至伟。尽管后来,当水墨动画制作工艺评上国家发明奖,他没有机会走上领奖台,甚至人们还经常忘记,他也是《牧笛》的导演。
“如果没有钱家骏,没有他培养的学生,没有他在颜料等技术工艺上的创造,中国动画会倒退20年。”李镇说,“为什么寻找钱家骏?一个原因是他能反映出中国动画的很多问题,包括一些动画艺术源头问题。他的学生很多,所以他独创的一些东西随着学生潜移默化成了中国动画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以为中国动画向来如此。”
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尽管李镇着手这一工作时,钱家骏尚在人世。他试着联系钱的家人,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
关于钱家骏晚年为何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我们无从得知。但或许与他一生坎坷且始终未得到应得的公正待遇有关。
文革中,钱家骏受过巨大冲击。他51岁那年的除夕,女儿降生,也就在那天,他们全家被赶出家门。后来钱家骏被关押,令他活下来的唯一理由是为了见刚出生的女儿。文革结束,钱家骏离开看守所,朋友问他最想干什么,他说想带女儿去公园,想看看远处。
2011年6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始为201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年会做准备,对钱家骏的研究获批为其中一个选题。李镇希望借这届以动画电影为主题的国资联年会的契机,在世界各国电影专家齐聚北京的时刻,把钱家骏介绍给他们。他设想在报告最后,大幕拉开,钱家骏出现在人们面前,接受他早应得到的敬意和掌声——2011年8月15日,钱家骏于上海病逝。
是否还要继续寻找钱家骏?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拍板,计划照旧。因为钱家骏虽已过世,但我们依然不了解他。
电影资料馆启动了围绕钱家骏一生经历的口述历史访问。循着他曾经的足迹,李镇带着在每个机场都超重100斤以上的包括整套摄像器材在内的行李,在近7个月中奔波于北京、广州、重庆、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吴江8个城市,集中采访了钱家骏的家属、同学、同事、好友、学生共35人,拍摄高清录像221小时,整理出录音文字230万字。幸运的是,他终于取得了钱家骏家人的信任和全力帮助,得到大量重要材料和线索。
2012年4月,国资联年会论坛上,李镇做了“寻找钱家骏”的发言。钱家骏的学生、做过《大闹天宫》等片动画设计的浦稼祥特地从上海赶来北京。老人为自己的老师终于得以正名而高兴,也为其一直以来受到的委屈和误解痛心。逝者不复见,提到“钱老师”的一生,浦稼祥默然闭目,片刻后,说:“我心里难受”。
牧笛历史的哀思
李镇说,尽管采访中每个人对钱家骏的评价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该给他的没给,该算在他身上的贡献没算。而另一桩钱家骏受到的委屈,是学术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对他认识的偏颇,例如之前很少有人言及他对动画教育的贡献。
当研究日益丰富厚重,李镇开始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钱家骏这样的人会被难以置信地遗忘,为什么他会遇到种种难言的遭遇?
围绕钱家骏,似乎发生过并还在发生着一些奇怪的事。例如他的《一幅僮锦》完成时间早于《大闹天宫》多年,媒体上却常称后者为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例如这部作品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视频版本,片头字幕被做过手脚,钱家骏等许多参与此片的动画人的名字被另一些名字取而代之。例如学界一个被反复复制粘贴、情节合理而完整的段子:钱家骏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国产动画偏离民族化的历史教训,这部作品1956年在威尼斯动画电影节获奖时,评委们都以为是苏联动画,中国动画界由此开始思考中国动画的民族化道路,针对此片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1956年底,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摄制完成,为中国动画奠定了民族风格的基础。
用李镇的话,“到学术网站搜‘动画民族化’,1000篇文章里999篇都在讲这个故事。”而当参与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和《骄傲的将军》两片动画设计的浦稼祥两年前从一本叫《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书中发现这个段子,他自此无法释怀。
“《将军》是在《乌鸦》之前就开始拍的,《乌鸦》1956年8月得奖时,正值《将军》动画设计即将完成阶段,我们从来没听说有‘评委们误以为是苏联的动画片’之说。而上联‘探民族形式之路’下联‘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对联是特伟导演1955年针对《将军》自身民族风格及探索喜剧因素所拟的自勉对联。书中写得太离谱了。”浦稼祥说。
李镇进一步指出,关于《乌鸦》一片被误以为是苏联动画的说法一直找不到源头,没人知道这句话是谁传出的,且钱家骏在《骄傲的将军》中不但负责人物造型,也承担了部分导演工作,如画分镜头。
浦稼祥和另外几位老动画人就此事联名向出版社反映,得到回复说此书尚未铺货的不会再出售,“但现在也还是随时可以买到啊,当当京东淘宝,任何一家网络书店都能买到”李镇说。
“我心里真的特别难受,年纪大了,没能力了,我们都是打抱不平的,我们死掉以后,就没人知道真正的常识了。”已经80多岁高龄的浦稼祥说。
“我们对这个对动画这么有贡献的人公不公平呢?学界还在重复这种错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历史?因为历史不理清楚,我们的很多理论就站不住脚,对现在的认识就不深。”李镇说。
有关钱家骏的寻找仍在继续,电影资料馆计划编辑出版《口述历史中的钱家骏》,力图还原钱家骏的一生。
钱家骏女儿曾问李镇:“你干嘛这么上心地为我父亲做这些?”“为良心,我们欠他的。”李镇说。
我们欠他的。
向钱家骏致敬!向钱家骏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