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议论文,学好此篇就会写

来源:花图问答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到议论文这种文体,议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必须介绍清楚。理解概念、领会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具体实例,而例文质量的高低往往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选择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典范的议论文作为必学篇目,真是独具慧眼。

不屈的战士

其一,议论文的两种类型——立论和驳论

本文是驳论文,它抓住敌论“以偏概全”的错误,从对方的论据入手,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再从这些论据推论出不一样的结论,来驳斥对方的荒谬观点,这种方法叫驳论证。属于直接批驳;其后,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再以此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这是间接批驳。而如果把间接反驳的部分单拎出来,又可以作为一篇简省的立论文来学习:先提出论点,然后用从古到今的诸多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在本文中,可以学到议论文的两种类型。

其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文中分别列出的敌方和己方的两种观点,都是论点;证明敌方和己方论点的事实材料都是论据;二者采取的都是事实论证,但推理方式不同。敌方是先列举个别现象,然后总结出观点,这叫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己方则是先提出观点,再用诸多事实来说明,这叫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一篇文章里,既可以学习议论文的三要素,还可以学习论证的两种推理方式。

其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楚:大到全篇,先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引论部分;再分析问题,从两个方面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这是本论部分;最后,向广大人民发出号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是结论部分。单以立论部分来看,结构同样非常清晰。先提出问题,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引论;再分析问题,以古今的众多事实来证明,本论;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因此,可以从本文中学习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其四,易混淆的概念:论题、论点、题目、结论

本文谈论的话题即论题是“中国人的自信力”,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问句为题目,引起读者阅读解疑的兴趣。先抛出敌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再提出己方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在驳倒对方之后作出结论(对驳斥的小结):“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最后,又对全文加以总结:“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联系,也有差别。以此为例,学生就不会对论题、文题、论点、结论等概念产生混淆,还可以进一步联系到话题作文的写作,这里不再赘述。

其五,议论文中的叙述

本文以议为主,叙述又恰到好处。文中事例都是叙述,概括精要,叙事简洁,且都为说理服务,这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以此文为例,精细研读议论文的主要知识点,一来作好概念储备,打下议论文写作基础;又能对照模仿,在行文用语、感情表达等方面加以针对训练,写出篇像样的议论文将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