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媛传」从宫女到皇后,窦氏的逆袭

来源:花图问答

西汉孝文皇后窦氏,名讳不见于正史。西晋皇甫谧曾称她为“窦漪房”,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一书中采用了这个说法,因为这两人都是有名的学者,所以通常我们就把这一条注释当真的听。

为离宫不惜犯险的小宫女

窦猗房出身平民家庭,家族并无任何政治背景,家中长辈也未能在史书中留下过什么痕迹。窦氏生年不详,推算起来大概正是楚汉争霸最激烈的年月,那时候天下大乱,刀兵四起,怎样都算不上是好时代。她自幼失去双亲,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宫里做小宫女,身世可怜。

窦氏入宫时,恰逢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当政。吕后性格暴虐,心狠手辣,曾因妒对戚夫人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后宫人人都怕她,服侍吕后是极其危险的工作,这个工作不幸落在了年幼的窦猗房身上。

吕后的儿子是汉惠帝刘盈。因为吕后专权,惠帝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吕后也不太把他当回事,但惠帝仍然竭尽所能地保护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惠帝在位的时候大行分封制,把兄弟们都打发的离吕后远点,这是一种保全措施。这种分封间接地让深居宫中的窦猗房获得了一个机会。那时候朝廷分封诸王,要让诸王去封地就任,按例朝廷应给每个诸侯王安排四个侍女,这是一个宫女可以合法脱离宫廷的办法。

吕后想让天下改姓吕,所以每天都在找茬或杀或贬,要除尽刘姓诸王,为吕氏扫清障碍。当时那些诸侯王都是些待宰羔羊,个个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所以去做诸侯王的侍女并不是什么傍上高富帅的美差。窦氏在吕后身边,天天如伴虎而眠,说不定哪天就没命了,权衡再三,还是决定自荐去做侍女。

这是一个很冒险的行动,万一吕后不悦,那顷刻间就要送命。为了不让吕后生疑,窦氏只能先找个合理的原因在内廷告假回家。为此,她在数九寒冬夜夜往身上泼冷水,就是要让自己生病,等到病发时,她就请了病假。因为是伤寒重病,有可能会死,即便没死成,此类病说不定就会落下病根,有传染之虞,所以她不能继续侍奉吕后了,内廷管事宦官按常规程序替换了服侍吕后的宫女。经过这番铺垫,吕后没有特别的突兀感,她并不关心窦氏,大概以为那个小丫头已经病死了吧。

事情的第一步虽然成了,但是想借这个机会出宫的宫女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很多宫女都有这样的心思,最后谁能顺利出宫是由内廷的管事宦官决定的。另外,出宫之后去哪个诸侯王身边侍奉,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差别。窦氏想贿赂内廷宦官,但实在是家贫,只好咬牙将自己所能拿出的一切都给了管事宦官。

窦氏请求管事宦官把她安排到赵王那里去,因为她是清河人氏,算是河北人,赵国在河北。逃亡回家当然是不可能的,她家中还有没有人活着都是个未知数,但离乡近一点,心里总是好过一些。可是,事到临头人家忘了她的托付,最后窦猗房被派去给代王刘恒做侍女,当时她好伤心,代国在山西太原一带,并不是她的故乡。窦猗房离宫前心中不忿,还去找管事宦官理论争辩,但朝令已发,绝无更改的可能,她只好含怨离宫。

危如朝露的代王

窦氏和其他侍女一起出发了,她们并不是王妃,也不太可能被代王宠幸。春闺寂寞,大家各有打算,其他三个侍女后来都因为年龄大了,被分出去嫁了人,只有窦猗房留在了代王身边。这并不是因为她生的貌美如花,而是因为她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深得代王信任。她是代王的侍女,也是代王的谋士,还是代王的红颜知己。

代王虽然贵为一方诸侯,但他日子也很不好过。吕后要灭尽诸刘,他是刘邦第四子,虽然前面还有三个哥哥顶着,但他依然很危险。

刘邦的长子刘肥是曹氏所生,虽非吕后的亲生儿子,但毕竟是随吕后从贫贱时期一路走过来的人,而且刘肥在政治上比较懵懂,并无野心,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吕后还是想除掉他。

刘肥有一次和惠帝一起吃饭,因为是家宴,惠帝又是一个很仁爱随和的人,于是让哥哥做上座。这时候吕后忽然进来,见了这情形,就要把刘肥杀掉。惠帝苦苦哀求,刘肥才捡回一条小命。吕后还是不想放过刘肥,于是几天后再度家宴,席间吕后说:“刘肥,你怎么不向我敬酒啊!”旁边的宦官给他倒酒,刘肥慌忙起身,要向吕后敬酒祝寿。这时旁边的惠帝醒悟,一把抢过刘肥的酒杯,将自己的酒杯和他交换,然后说:“朕应该和哥哥一起向太后敬酒!”这时候吕后大怒,上去就把惠帝手上的酒杯打翻了。那是毒酒,她本来是准备毒死刘肥的。刘肥经了这番惊吓,赶紧自请削去很多封邑,转赠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在惠帝和鲁元公主的斡旋之下,刘肥才得以保全性命。

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刘邦宠信戚夫人,曾一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但后来没有成功。刘邦死后,吕后断戚夫人四肢,挖眼割舌,弃于厕中,称为人彘。

吕后想杀刘如意,惠帝不忍,每天和弟弟同寝同食,让吕后没有机会下手。如此过了很久,有一天惠帝早朝,见年幼的弟弟还没醒来,一时不忍叫起,自己上朝去了,回来时发现刘如意已被吕后派来的刺客毒杀。

刘肥削藩,刘如意被杀,可想而知排行第四的代王刘恒心情是非常灰暗的,下一个大概就轮到他了吧。

窦猗房善解人意,经常安慰代王,于是刘恒对窦氏有了感情,让她做了身边的侍寝人,称窦姬。窦姬身份暧昧,其实不算正式的名分。不久窦姬有孕,生一女,取名刘嫖(古人取名好有魄力啊,囧),她就是之后权倾朝野的馆陶长公主。

刘恒每天在封地祈祷惠帝哥哥长命百岁,千万别死在吕后前面,但惠帝因戚夫人惨死之事十分自责,惊怖之下,得了很严重的忧郁症,年仅二十三岁就亡故了。刘恒得知讯息之后吓得不轻,惶惶不可终日。

昔日小宫女 今朝窦皇后

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刘姓诸王日子更不好过了。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吕后也病逝了。吕后一死,周勃陈平夺兵权反吕成功,吕姓诸王尽灭,代王刘恒作为第一序列的继承人入京继位,称汉文帝。

代王的幸福来得太突然,当年危如朝露的藩王,一夜之间竟然成了帝国的皇帝,人生峰回路转莫过于此。此刻的窦姬心中大概也是百感交集,当年她费尽心机要离开宫廷,没想到现在居然又要回到宫廷里去了。

文帝为藩王时即有王后,但王后早丧,他没有再立王后,他对吕后的旧事耿耿于怀,一直心有余悸,所以登基之后也没有立皇后。那位不知名的王后有四个儿子,而窦姬也给文帝生了两个儿子,取名刘启、刘武。刘启有点木讷,刘武很聪慧,又调皮又可爱,窦姬特别喜欢刘武。

文帝继位不久,代王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早夭,这里面有没有窦姬做的手脚呢?不知道。但既然正妻早逝,已经没可能有嫡子了,于是有司奏请立皇长子刘启为太子,文帝表示同意,但仍然没有立皇后的意思。不过,自古宫廷里母以子贵,即便文帝不立皇后,窦姬将来一个太后的位分是肯定会有的,所以她并不着急。她在后宫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既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又有宽容的胸怀,还有应对步步惊心的宫斗的大智慧,她既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还能保持很好的状态承恩雨露。她是全能型选手,获得了皇帝的长期宠爱。

不久,文帝母亲薄太后出面,以母以子贵为由,请立窦姬为皇后。文帝见窦氏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后宫领袖,又众望所归,于是同意册封她为皇后。窦皇后长女封邑馆陶,号馆陶长公主,长子刘启为太子,次子刘武受封为梁王,当年的贫穷窘迫危如朝露的小宫女此时已经成为羽翼丰满母仪天下的皇后。

偏心的老太后

文帝驾崩后,刘启继位为景帝。文帝和景帝都注重休养生息,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为窦氏的孙子汉武帝刘彻的爆发打下了好基础。

景帝刘启虽然嘴笨,却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但窦太后就是不喜欢他,几次想废掉他另立梁王刘武为帝,因为梁王相貌英武,仪表堂堂,又非常有抱负。当初高祖希望以分封来巩固政权,惠帝则是借分封来保全兄弟手足,但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朝中不再有吕后的迫害,但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景帝刘启想削藩,但窦太后喜欢小儿子刘武,甚至为此要行废立之事。窦太后的这些想法让景帝非常被动,所以景帝早期最大的政治对手就是他的母亲和弟弟。

馆陶长公主与窦太后政见不同,她非常支持景帝,景帝很感动,对长公主也非常好。西汉时期女性地位很高,公主位同诸侯,长公主位列藩王,本身权柄就很重,而景帝还让长公主执掌了相当部分的京城防卫部队,足见对她的信任之重。

这里插一句,有些人误以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男尊女卑,女性在社会上各方面都受到男性的全方位压制,其实不然。中国女性的地位变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最初是商周更迭,在周之前,是母系社会,女权压倒男权。之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男女权益差别并不太大,但女权日益衰微,以抛物线形式衰落,等到南宋理学兴起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急转直下。清末民初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女权重新走出上升趋势。这些虽然是题外话,但其实也是这组小故事里的一个社会风景变迁线索。

窦猗房富贵之后,开始寻找离散多年的亲人,但最后只找到了一个弟弟。那时候她的弟弟还在别人家做家奴,她帮弟弟赎身出来,又封了官职,但这个人政治上没有什么才干。窦家人丁凋零,人才匮乏,在政治上没能为窦猗房提供很大帮助。窦氏外戚中唯一算得上人才的人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但是窦婴却支持景帝,在这个首要大政上,政见完全和她相反,这真是让她很生气。

窦太后权柄很重,景帝决定国家大事都要征求她的意见。窦太后晚年不幸患了眼疾,双目失明,但她心思缜密,国家大事都逃不过她的耳朵,景帝的大政依然需要经过她同意才能用印玺。不过,窦太后虽然擅权,却不是胡作非为的人,她是很成熟的政治家。窦氏以道家黄老之术治国,奉行清静无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一点政治风格看似很无能,其实很高明,因为中华民族只要不被执政者瞎折腾,通常日子都会过得很不错。

但是在窦氏的儿子刘武的问题上,窦氏却是相当的执着,甚至相当蛮横。

景帝初期未立太子,窦太后在朝廷宴席上公然要景帝立弟弟刘武为继承人,在座的大臣们都惊呆了,但谁也不敢说话,席间鸦雀无声,气氛如结冰一般。景帝也不敢说话,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时候窦婴上前解围,主张传位给景帝的儿子,又引经据典说了很多礼法上的典故来劝阻窦太后。其实兄死弟继的先例也有不少,文帝本人就是惠帝的弟弟。

窦太后见亲侄子窦婴反对刘武继位,非常生气,都把自己气病了。窦婴在宫门前日日跪请,但她都不肯相见,双方折腾了几个月才勉强和好,但窦太后还是削去了窦婴的官职。窦婴的举动让景帝很感动,他赢得了景帝的信任。

七国之乱与太后哭子

归亚蕾版的窦太后

景帝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但他要想放手做事,就必须削藩。景帝的老师晁错主张削藩,但晁错的削藩政策招来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有六个诸侯王响应,全国其他诸侯态度暧昧,以调停的名义居中观望,其实不少人都希望吴王把事情搞大,将来自己也分一杯羹。

齐国之乱爆发,景帝要调兵遣将应对,他想从窦氏一门提拔人才,然而窦家子弟没有人能超过窦婴的,但窦婴此前已经被太后削去了职务,称病不朝,景帝只好请求太后让窦婴再次做官。窦太后很感叹,窦氏一门的人才凋零到如此地步,她也很难过,就同意了。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七国之乱后,窦婴因军功被封为魏其侯。

起初,叛军很快攻下了很多地方,中央政权的军力难以抗衡,战局对景帝不利。这时候馆陶长公主出使梁国,要说服刘武出手相助,因为梁国和京城唇齿相依,他要是中立或者倒戈,京城就完了。她对梁王说:“皇帝是你同母兄弟,你必须帮助他,否则将来如果他有个好歹,你一定没有好下场。”刘武被馆陶长公主说服,加入景帝阵营。

梁王因受窦太后宠信,封地很广,而且手上兵力很多,最后叛军在梁王城下陷入僵局。梁王的大将韩安国是名将,他和主战场配合默契,防守的滴水不漏,但后来梁国粮草告急,最后差不多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窦太后屡次严旨让周亚夫调集兵力全力援救刘武,但周亚夫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一直不肯执行。周亚夫以梁王为饵,拖住叛军主力,然后自己率主力部队击溃七国,虽然战略战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为个人荣辱种下了很深的祸根。

叛乱平定之后,窦太后对梁王刘武更加喜欢。刘武有功,要封赏,但梁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军力也是最多的,再赏就有会尾大不掉。景帝很为难,既不能不赏,又不知道赏什么好,后来只好略略封赏了一些财物,窦太后很不满意。

梁相劝刘武去京城负荆请罪,让皇帝释怀,不然日子久了终究是个祸根,将来会对梁王子孙不利,于是刘武出发去京城。刘武不知道哥哥心里怎么想的,自己心里没底,途中越想越害怕,担心自己去了会死。他走到函谷关时忽然销声匿迹,没有在驿站登记,而是带了两名卫兵悄悄进入京城,住在长公主家打探消息。梁王忽然失踪,这件事让下面的驿站官吏们都急疯了,赶紧上报给皇帝。景帝也大吃一惊,没想到弟弟和他之间的隔阂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窦太后得知此事,以为刘武被景帝派刺客秘密处死了,心里非常悲伤,拄着拐杖去朝堂哭灵,搞出轩然大波。太后在朝堂之上质问景帝,景帝赌咒发誓没有杀弟弟的想法,太后让景帝交人,景帝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群臣都不敢插话,这时候长公主带弟弟刘武出现,平息了事端。但经了这一番折腾,削藩这个大政已经无法推行,因为首先梁王这个藩就没法削了。削藩对当时的国家政治非常重要,大政告崩,对景帝的政治生命是一个重大打击。

之后景帝死,武帝继位,也要削藩,窦太后几度要为了梁王废了武帝。武帝生母王娡为了此事殚精竭虑,终于通过联姻手段找到了馆陶长公主这个大援军,在馆陶长公主和陈阿娇皇后的努力周旋,才将年幼的汉武帝保全下来。

那时候的窦太后已经风烛残年,当然熬不过武帝这种小孩子,最后年迈去世了。她去世之后,武帝酹金夺爵,把全国所有诸侯国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削藩这件大政从文帝时就开始弄,一直做到武帝手上才算做完。

武帝的母亲王娡皇后也是非常有手段的政治家,她和窦家斗了十多年,一直处在下风,直到窦猗房去世才翻身。不过王氏没什么大局观,也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家,她的很多狠毒手段只是出于私怨而已。窦太后一死,王娡就借故杀了窦婴,灭窦氏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