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晋北府军

来源:花图问答

南北朝留给人的记忆很是模糊,但其中一场战役你一定知道,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秦晋“淝水之战”。而淝水之战让北府军一战扬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军团”之一。

北府军是怎么由来的呢?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与著名诗人谢灵运是同一家族)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公元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两年后,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公元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

苻坚征伐东晋,调动全国军队。而此时才是苻坚刚刚统一北方不久,内部矛盾突出,各民族融合的并不顺利,所以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随即瓦解。淝水之战,苻坚过于乐观,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手。在淝水之战中真正对峙的双发兵力是前秦15万,东晋8万(大部是北府兵),可以说苻坚过于心急,在没有集中全部兵力的情况下就与东晋决战。而且有时候感觉战争打的很荒谬,东晋要求前秦让开河岸以让东晋的军队渡河决战,苻坚居然照做了,主帅让撤退,士兵都糊涂,还以为咋回事呢,就这样整个阵型混乱,就在此时北府军发起了进攻,人多并不是优势,就这样造就了北府军,也瓦解了前秦。

公元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公元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公元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公元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此后,刘裕重组北府军,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吕布的反复无常,完全是出于一己私利,而被人讥为“三姓家奴”,死于曹操、刘备之手;而刘牢之的反复无常,却是因为他缺乏政治头脑和政治智慧,导致自杀身亡。
刘牢之在王恭、司马元显和桓玄三个权臣中间盘旋,一心想把三个人都哄好,结果却发现这根本上就不可能,还把三个人统统得罪了,无奈之下只好又一个个去讨好,最后终于因为落得个“反复无常”而被别人所疏远,致使无人再愿意搭理地步,杀身成仁。

“人无信不立”,虽然他勇冠三军,天下无敌,他还能活吗?回过头来想,如果谢安、谢玄、谢琰尚在,刘牢之是不可能成为政治瞎子而落入死亡绝地。

刘牢之的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在豫州的旧部,而被谢玄看重,任命参军事,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说过:“刘牢之不宜独任”,可谓“慧眼识人”。果然多年以后,让刘牢之来掌控“北府兵”时,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无论如何,刘牢之与“北府兵”的荣辱永远相连。刘牢之的死也宣告了北府军的消亡,后来刘裕重组的北府军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