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养修养与情趣

来源:花图问答

最近读了三篇文章,发现有点衔接和递进的关系,甚是有趣,抄摘与下,与友人分享,大家共勉!

读书多,真不代表教养好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离电影开场还有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朋友突然想起来有东西忘带,便又回去拿东西。我一个人无聊地坐在等候厅里玩手机,坐在对面桌的是一位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男士。后来又来了一对小情侣坐到我旁边,看样子他们应该刚大学毕业不久,已参加工作。

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后来就被他们的说话声吵到抬起头。当时那个女生盘坐在男生的腿上,嚷嚷着要吃哈根达斯,要买恒大冰泉,最后两个人一起去买了一元一瓶的矿泉水。本以为他们会就此消停,没想到他们玩闹的越来越厉害,整个等候厅里都是他们的声音。我又抬头看了看对面的男士,他恰好也抬起头来看我,我们默契地用眼神表达了无奈,之后那位男士又对我从容一笑。过了几分钟我实在忍无可忍那对小情侣的吵闹,干脆就起身坐到了那位男士那桌,他依旧抬头对我从容一笑,然后戴上耳机,继续浏览手机上的内容,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抱怨和流露出一丝不满。当时被他的举动感染,我也戴上耳机,世界瞬间清净。

说来也巧,我把这件事情讲给了我的闺蜜听,闺密第二天去参加表哥的婚礼,回来以后告诉我,当时那位男士就是他表哥。也因此知道了他表哥毕业于北京大学,如今在北京的一家大型外企工作,这次回老家来是为了结婚。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是大学里的一位朋友讲给我听的。

她宿舍的人都很节俭,从一开学她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喝光的矿泉水瓶和不用的纸箱子都攒起来,最后卖给收废品的人,卖的钱用来当舍费。

某一次临近暑假的时候,她们宿舍已经攒了一阳台的废品,联系到了收废品的人,她和两个舍友就一起把废品装起来,抬下去卖。收废品的人是一位老奶奶,满头白发,衣着简朴,弓着背,一看就知道生活很艰辛。老奶奶跟她们讲好价,她的两个舍友却不依不饶,一定要让老奶奶提高价钱。当时是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老奶奶的额头上早已冒了很多汗。朋友当时一句话也没有说。事后她告诉我,她那两个舍友对待老奶奶的态度像对待狗一样,只是为几毛钱,真的有点过分了。在宿舍里,一直没看出来她们是这样的人。

高二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五大三粗的男人,经常打农村的学生。他的口头禅是:你一个农村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你来上学干什么,快回家种地吧。城市的孩子犯了错,他会轻轻敲一下他们的头,笑着告诉他们要用心学习,农村的孩子犯了错,轻则大骂一顿,整个教学楼里都回荡着“你一个农村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话,重则拳打脚踢。可笑的是,大家都知道,他也是个农村人。

有次他讲课,讲到兴奋处,突然问一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女生G,你在班里最好的朋友是谁,她说是Z,英语老师竟然说了一句,Z学习那么好,她怎么会把你当好朋友呢。当时全班沉默,Z恰好是我的同桌,我很清楚的听到Z说了一句,Teacher,you are wrong。事后G和Z依旧每天都玩的很开心,但G再也没有叫他一声老师。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对待他人要礼貌,上述三个故事里的每个主人公对待他人都是礼貌的,但懂礼貌并不等于好教养。对待同事彬彬有礼的上班族,可能对餐礼厅里的服务员破口大骂;教育学生礼、忠、孝的老师,也可能会在课堂对学生拳打脚踢,嘲笑怒骂。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曾察觉到的一言一行,早已把我们的教养暴露的淋漓尽致。

有人说,要想提高教养,应该多读书。可是,教养一定与读书有关吗?读一千本言情小说的人,不一定会对餐厅里上菜的服务员说一句“谢谢”;从上小学就开始背《三字经》的我们,也未必都是教养很高的人。

有一位外国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你看过很多书,在书里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人生,但哪一个才是你自己的人生?我认为,教养也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看到书上讲古人如何举止得体,言谈文明,我们未必接着就去学习古人。但如果我们亲自去街上发一次传单,下次遇到别人给我们传单时,我们一定不会像以前那样粗鲁地拒绝。

知乎上有个提问:陌生人的哪些事,让你感触很深?有人回答:有一次,地铁里,打翻牛奶,结果洒到了别人身上,赶紧的赔不是,可是旁边的男士却拿出纸巾把我身上的牛奶擦干净,微笑表示不介意,没有一句斥责,很快就下车了。我突然想明白,一个人只有被温柔的对待过,才知道怎样温柔的对待别人,有的人凶悍,也许是因为他不曾被人温柔相待。人总是在一次次经历中反思,然后一步步成熟,尝过被偷的滋味,就选择不去偷窃他人的东西,尝过被朋友恶语中伤的滋味,就选择绝不去恶语中伤朋友,发现说脏话很low,就选择同人交流时使用文明语言,做为公司新人被公司老人欺负,就选择当自己成为公司老人时绝不欺负新来的人,尝过被人温柔以待,就选择以后也温柔以待他人……你的经历给你反思,反思后你的选择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你有怎样的教养。单纯的读书,并不能给你带来多高的教养,因为理论终是要联系实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以后依旧脏话连篇。

读万卷书虽好,但不如扎根于实际,多样的经历可以使你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内心也就变得慈悲起来,不需要刻意去表现自己的举止,你平日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你教养的名片。

真正的修养,与贫富无关

1.

电梯下到十二楼的时候,走上来一个富态的中年男人,右手握个手机放在耳边,情绪颇为激动,如果不是因为他脸上的褶肉,正变化堆砌成各种喜悦的形状,真会以为他是在向隔壁老王下战书。

电梯里的人统一表现出一副厌恶的表情,此君非但浑然不觉,讲到激动处,甚至还悠闲地掏出一根烟点上。

下了电梯后,他又是一个跨步便越过前面的人,率先走出了电梯,掏出腰间的钥匙轻轻一按,门口对面生态停车位上一辆深红色的卡宴应声解锁。

同伴小K鄙夷道,有钱还这么没修养,山炮。

我笑了笑,随口问道,修养和他有没有钱有关系?

小K说,当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颇为有趣,于是继续问道,那如果一个穷人没修养,就是应该的?

他显然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为难,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试探性的引导,假设刚刚那个人出来后开走的不是保时捷,而只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你就能原谅他刚才的所作所为?

小K想了想,说虽然同样无法原谅,但至少可以理解。

我明白他所谓的理解,穷人因为处于社会的底层,更多的需要为物质而奔波,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所谓的精神财富,而与他们日常生活产生交集的左邻右舍,精神层次亦相对处于同一水平,廉价的劳动方式更是注定了他所处工作环境的精神匮乏。

这样看来,似乎修养与贫富真的有着莫大的关联?

2.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修养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主要包括20个字的内容,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很明显,修养与教养不同,教养注重的是先天的家庭教育,而修养更多的是强调后天的自我完善。

可以这么说,教养可以用来评价一个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而成年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法律上,都已经具备了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在衡量他的行为规范时,用修养更为恰当。

而从修养的定义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不是决定个人修养的绝对因素,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而成年以后,即便你仍然处于贫穷的状态,但这与追求个人修养完全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它不占用你任何时间,更不消耗你任何物质与金钱。

譬如,你只是街边的一个小摊贩,那么在顾客临走时道一句您慢走,这是修养;你只是便利店的收银员,那么在不忙的时候,给人结账后顺便帮人家一起将商品放入购物袋,这是修养;甚至即便你只是一个擦鞋工,在双手接过钱后,不卑不亢地说一句祝您生活愉快,这也是修养……

而且人家在感受到你良好的个人修养后,自然就会对你产生尊敬之情,在以后亦会将你当做消费首选。

所以,良好的个人修养不但不会耗用你的精力与财力,反而可能因此而为你带来生活的愉悦,他人的尊敬,甚至隐形的物质回馈。

而且从另一角度审视,贫穷的处境与其说是对个人修养的消极影响,更不如说是对修养形成过程的一种必要的磨砺与考验。身处贫困的糟糕境况,面对劣俗的周边环境,此时就必须拥有较强的慎众能力。

这也正契合了个人修养的定义,即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

所以,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修养,先是取决于他是否拥有提升自我的主观意识,而将这种主观意识直接付诸行动的执行能力,就是最终决定他个人修养程度的关键。

总结来看,修养与自我意识有关,与慎众能力有关,更加与执行能力有关。但它却完全无关于学历,无关于境遇,更无关于贫富。

3.

大学一同寝哥们,毕业后便去了非洲某一国家工作,手下管理着一大批当地工人,他对那些人描述最多的便是思维浅陋,素质低下。

不过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虽然也是当地土著,但他的表现却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哥们一度认为他相对其他人,应该会拥有较高的学历,或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可在后面的刻意交流中才得知他与其他人并无二致,同样低等的教育经历,同样混乱的生存环境,同样贫穷的生活状况。尽管如此,他却拥有了一种不一样的高贵品质,就是修养。

譬如每次进办公室他会先敲门,哪怕门本来就开着;开饭的时候不会随大流地哄抢;吃饭的时候也不会大声交流嬉戏;甚至他们巡视工地的时候,哪怕翻译不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亦会微笑回应,不让他们陷入尴尬……

当然,那个人现在已成为当地工人的总负责人,薪水待遇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所以,我可以同情一个人糟糕的处境与贫苦的生活状况,因为这除了个人能力以及勤奋与否外,还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我绝对不能理解甚至谅解没有修养的行为。修养是一个人身上客观存在的一种品质,绝不会因为他人主观意志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更不会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而出现标准的升降。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修养从来就不是奢侈品,更不能被当成一种特定标签,而打在某些特定阶层或者人群身上。

如果能够仔细思索,修养其实真的是一种最低成本的自我完善手段,它基本无关于贫富,但是却又能获得最优质的回馈。

甚至可以这么说,越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个人的修养越显得至关重要。越是陷于贫困的人,越应该将其作为当下少数能够提升自我的宝贵途径。

因为,真正的修养,与贫富无关。

讲究生活情趣有多重要

有人在网上晒自己家的一日三餐,都是家常吃食,土豆、豆角、茄子,看起来虽然不够美观,但还是挺诱人的。

只是这盛菜的器具,也忒寒酸了点,有塑料盆、搪瓷缸、小铝锅、不锈钢大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已经消灭了一部分食欲。

网友吐槽她的餐具过分混乱和粗糙,“超市几块钱的盘子也不至于买不起吧”,她也有点不好意思,说不是钱的问题,只是自己不讲究这些,反正就是随手能用的就拿来用了,没有考虑美观的问题。

我也相信不是钱的问题,她是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不漏不撒就行。

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我家有个亲戚,看存款是个有钱人,看居住环境是个穷人。上世纪80年代的简装修,油漆斑驳的旧家具,大脑袋的电视机,比我们单位的扶贫对象过得还清贫。问他们怎么不拿出点钱装装房子呢,他们说能住就行呗,也不是皇家贵族,住得那么好干什么。

我还认识一个人,给自己的小女儿穿得破破烂烂,全身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亲戚看不过眼,给孩子买点新衣服,却全被妈妈给人了。理由是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是美,而且长得快,买新衣服也是浪费。

去饭店吃饭,隔壁桌一对小两口带着老两口,儿子每点一个菜,就遭到当妈的反对,“红烧肉48,也太贵了,猪肉才多钱一斤,有48在家里吃能吃好几顿。”反正就是这种逻辑,什么都不如在家里吃便宜实惠,最后儿子生气了,丢下菜单,“都不合算,那干脆回家吃得了。”当妈的高兴了,“我早就说回家吃,自己做才合算。”

情人节,同学想起老婆总抱怨自己不浪漫,就偷偷买了一束玫瑰送给老婆,老婆看都不看就扔到一边,“你有钱烧的啊?”她觉得玫瑰当不得吃当不得喝,白浪费钱,第二天就凋谢了,还不如买点熟食更实惠呢。

家里有个旧房子常年出租,发现很多租客都有一种“不是我的房子我就往死了糟践”的心态,每次搬家去收拾房子都发现房间又脏又乱,也不知道怎么过得下去。

就算不是自己的房子,可还是自己每天住在里面呀,自己看着就不难受吗。用网上流行的那句话来说:“房子是租来的,可是日子不是啊。”

只有其中一个租户,我收房租的时候去过一次,人家把瓷砖擦得雪亮,简单的几件家具全部罩着碎花的布巾,墙上贴了艺术气息的壁纸,整个房子马上就不一样了。

我一激动,给免了几个月房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改造了我的房子,还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令我感到钦佩。

我爷爷以前做过木匠,小时候很迷他用刨子刨木头,他刨子的所到之处木香泛起,白白的刨花卷曲成团,落在地上,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座小山。他还会做木制的小手枪,很多孩子都有,只有爷爷会在枪柄上刻一个红五星,还染上色,因为这个红五星的存在,这粗糙的小手枪顿时就不一样了。

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带我们去看电影,我们一家人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手拉手从家里走到影院。我妈还给我和姐姐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玻璃发卡,把额头的碎头发全都梳到后面去,两个小辫子上扎着小蝴蝶结。在温暖的黑暗中,只有屏幕上发出来的光亮中有闪动的人影,我们屏住呼吸,强抑感动的泪水,进入一个神秘的光影世界中。

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所看的电影的名字。这种经历,锻造了我一生最初的审美情趣。

现在我偶尔也会买一些花插在花瓶中,即使它们明天就凋谢了,可这一刻的美丽仍然可以愉悦我的生命。我还会把礼物藏在家里,给老公和儿子一点惊喜。那是爸爸妈妈教会我的,即使再穷,再失败,也要学会偶尔脱离现实,享受一段享受精神世界,与美有关的时光。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拥有一种强大和勇敢,能对抗世俗的粗糙。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中,写到了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母女的生活。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日子中,她们还是要按照老礼为章家送来一小盆长满花蕾的水仙。“每根花茎的部位套上五分宽的红纸圈。如果有四个花键,那就并列着有四个红色纸圈。水仙自有春意,而这寸寸红,则带出了喜庆气氛。”

她们家买豆腐乳,要去特定的商店,用六个很漂亮的外国巧克力铁盒装着。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还给章诒和演示捧着盒子也要挺拔走路,“她捧起装着铁盒的布袋,昂首挺胸地沿着餐桌走了一圈。那神态、那姿势,那表情,活像是手托银盘穿梭于巴黎酒店菜馆的女侍,神采飞扬。”

章诒和按照罗仪凤所说“心里想着快乐的事”,一路上精神抖擞买回了豆腐乳,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贵族的气质就是“‘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与章乃器这对知己在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晤就是在康家,章伯钧穿的是一身老旧的中式丝绵衣裤,唯恐走在街上,目标太大,被人认出来惹麻烦,而章乃器穿的是洁白的西式衬衫、灰色毛衣和西装裤,外罩藏蓝呢子大衣。章诒和问他:“章伯伯,你怎么还是一副首长的样子?”章乃器举着烟斗对章诒和说:“这不是首长的样子,这是人的样子。”

即使在政治的阴霾中,末日的钟声已经敲响,他依然要活成人的样子。而人是什么样子,就是高贵的、坦荡的、真诚的、美丽的。

美食与美衣全都能拯救人于沮丧之中,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这个过程妙不可言。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要想活出人的样子,就要捡起曾经被遗落的审美。别管有钱没钱,都要偶尔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公园,听一场音乐会,享受一次在饭店吃饭的服务,优雅是一种姿态和专注,是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的束缚。

生活需要惊喜,也需要逃离,从鸡毛蒜皮的物质世界,暂时逃离到精神的天堂中。

哪怕明天依然什么改变都没有,你赢了这一天,也是胜利者。

ghEaXN.��q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