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里,逃荒的人们在前行,这个场景还是如此清晰,那时候在电影院里完全被冯小刚所导演的出自刘震云《1942》的场面所慑服,只是和导演一样讶异,为什么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却平平。后来明白,大部分人看电影都是想被逗趣的,吃着爆米花,笑哈哈的。而我,却从来没有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爆米花的习惯,理所应当地认为所有电影都值得被尊重,尤其是深沉的、心灵震撼的影片。
后来鬼使神差地买了他的另一本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故事简单,以他特有的风格——每句话看似相同实则涵义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叙说。印象不甚深刻,却也谈不上讨厌。近来又看了即将被冯小刚导演的来自他的的另一部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起初看到书名仅仅是因为一番字面的想象,大概是写风流艳史吧,看完之后太超乎想象了。也许,从来都不了解作者本人,其实他所刻画的人物从来都是最底层,却活得相当委屈的一类人。
作者采用稍有夸张修辞,暗含讽刺的手法,将女主角李雪莲的本真、善良又颇具执念的个性刻画得相当深刻。读完整个故事,会唏嘘和感叹现实中真的会存在这样一个女人吗?——丈夫是公职人员,因意外怀孕想生下来却面临丈夫要被开除公职的处境,于是她想出计策,与丈夫假离婚生下孩子后再复婚。不料却被丈夫所欺骗,他在两人离婚后半年,便与另一女子结婚,并且怀孕了。而后,她将自己的一生都花费在为自己洗清冤屈,最终却因被喜欢自己多年的男人所欺骗,明哲不保,真真成潘金莲的时候,羞于存世而自缢。
不知道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这种事情在社会上是否存在,只是如今看来,映对今天的世界,已经见怪不怪了。能够想出这样的计策,当初只是为了躲避法律和政策的惩罚,殊不知反被狠狠惩罚。听到很多为了购买二套房少支付首付,或者为了能够生二胎不罚款而选择假离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总不是太好。人心,好像在利欲膨胀面前很容易变形。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想要更多,于是规避自己预想的风险去求得最大化,继而被自己最亲的人诓骗和背叛。
看到李雪莲的遭遇,会愤慨于秦玉河的所作所为,约定和誓言遇到时间则会随风而散。再后来,她用20年时间,每年都去北京状告。好像,自从假离婚变成真的之后,她的一生就是为洗刷这个错误的事实而存在之外,毫无其他。与二胎的女儿不够亲,与一胎归丈夫的儿子稍有联系,她的当代“小白菜”事迹广为流传,尤其是政府和法院的人对她“敬”而远之,因为一旦牵扯,自己的仕途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当然,除了上诉自己离婚不是真的之外,更因为前夫给他扣上的污名“潘金莲”,因此,她毕生也在力证自己不是潘金莲。离婚证都拿在手里了,想证明这是假的,尤为困难。其实,她由最初的状告前夫,到法院专委因态度恶劣也被一并告上,当然,牵扯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而一炮打红。
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执着,却也觉得甚为可悲。大概她的思想中,就是不愿意被人冤枉和曲解,于是,一心要洗刷掉外界扣给她的各种帽子。谁知,她每年的上诉,在别人的眼中只是无事生非,甚至不可理喻。但是,她遵从自己的想法, 却一年一年的坚持下来,只为告诉世人,“我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我不是潘金莲。"这是我佩服的地方。
可悲的是,她逐渐地已经忘记了自己状告的初衷,好像每年这么闹一闹,让各级政府官员有所忌惮,像完成了某种仪式之后,对自己才算是交代和安慰。自己带着女儿,却和她不亲,早早地嫁人。她,终其一生,都是孤家寡人。不知道,回想过去的时候,20年填充的东西除了寥寥可成为谈资的东西,是否会后悔于这样的决定和举动?所以,当为了一个已经无法挽回且力证不足的事情,搭上自己美好的20年时间,在我看来,是不太值得。当然,每个人坚持的东西不一样。我不会选择这样做,却不能同意这是愚蠢的做法。
现实总是喜欢开玩笑,也许,有一天真的执念的东西会豁然开朗,毅然决然地放手。可是这时候,别人却不相信了,总觉得不太真实。所以说,我们都是常人,常规的思维,看似合乎情理的推测,有可能毁掉一个人。比如说李雪莲,当她已经近50岁的时候,因为听懂了自家牛临终前的一句话,她决定不再去北京上访了。对于外界的人来说,尤其是政府官员来说,是绝对不可信的。也正因此,而引发了最终的悲剧。
被前夫欺骗,已经不可忍。而后又被上学时候就喜欢自己,当年自己去北京上访帮助自己的大厨的欺骗,终于”潘金莲“的名号被坐实。毕其一生在洗刷的污名最终却因为欺骗而成为事实,这让李雪莲内心完全无法接受。
突然觉得这个女人的一生很可悲,有豪壮的部分,却让人看到更多的不忍。它更多地以李雪莲悲剧而又稍带喜感的一生来讽刺官方的无能和讨巧。她,是官场阿谀奉承平庸无能的衍生品,同时也让同僚承受一样的恶果。
其实读这样的故事,站在一个常人的角度,实在觉得无法理解。谁能忍受长达20年的上访,谁又能真的在20年间只为证明自己莫须有的罪名?坚持与舍弃,无法评断对错,每个人只是选择了自认为最值得的决定。归根结底,大多数人都在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我想说不值得,只是觉得自己实在没必要花费那么宝贵的时间去向他人证明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大多数人都活在一个世俗的圈子里,说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有时候只是麻痹自己罢了。我们不是圣人,大多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接受和认同。
上访,不仅意味着对前夫欺骗的不可忍受,也是对政府无良行为的不断控诉。遗憾地是,直到最后她也没能改变这样的局面。我想我选择屈从,大概是知道自己再怎么上诉也是无果,索性就直接放弃。
于是,我们开始习惯各种不公平不公正事情的发生。这就是忍受的结果。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也蛮恐怖的。
还是不够喜欢这样的故事,渐渐明白,自己是个悲观的人,所以最喜欢看严歌苓笔下塑造的坚毅的女性角色,因为总归是遗憾之余还有感动和鼓舞,以及胡塞尼字里行间的女性,悲苦而乐观。
女性,是个伟大、执拗的生物,我只愿所有的坚持,都能够换来一场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