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
昨天的笔记聊到舒尔特测量对于注意力的价值,收到朋友们许多留言,其中一条作为今天笔记的由头:
一眼就看到那个表了,看来我对自己的专注力认识很准确。
这位朋友用了一个词一眼,在我们打开一个页面或者走进一个陌生的房间,你一眼关注到的东西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专注力潜意识选择。
图表、图形会在文字里面凸现出来,很容易一眼发现,杏仁核回路是大脑的哨兵,一旦截获它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就会产生专注力捕获现象。
这么说词汇有点抽象,举几个例子可能会好点:假期里你在大自然中享受美景风光,坐在草地上时忽然发现大个的甲虫在草叶上慢慢爬,瞬间被吸引;在商场里人很多,而一张愤怒或者哀怨的脸总是会被实时区分出来,心里会想:这人怎么啦?离他远点有一句俗话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那个爱哭的孩子更容易引起他人的专注力捕获,这是一个本能:一眼发现突出的现象,并且赋予其意义。
若追溯往前,这样的专注力捕获能力曾经让我们的祖先在危险的丛林存活下来,只有那些反应足够迅速的祖先才可以安然躲避危险动物的袭击,并且设法与之对抗,并且最终把这种专注力捕获的基因传了下来。
此时此刻,每一个人的大脑里都有这种远古时代就存在的能力基因,尽管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不是在丛林里(城市绿地只能称之为树林),但依然对猛兽、蛇和蜘蛛保持着最高等级的关注和警惕,你可以不必回答,但想一想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第一时间会警觉起来,正常状态下一定是如此。
这种专注力捕获不仅仅是对外在的威胁或者超出一般的刺激反应,同时对于身体内在信号也是直接而迅速的。
有一次,一位朋友开刀住院,探望时他开玩笑说:现在眼前就是堆满了黄金,站满了美女,我都不看一眼,只希望自己可以早一点站起来,病痛真是太难受了。这就是典型的专注力捕获,因为身体某个病痛的存在,而产生忧虑情绪,从而对于其他在健康人眼里值得关注的领域已经无暇顾及。
如果情况严重一点的可以称得上情绪劫持,一开始可能因为身体病痛,但如果长久的沉溺于一个不安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其他事情完全顾不上了,就会超越身体病痛带来的危害,尽管这样的情况概率比较小,但依然值得我们注意。
绝大多数人可以很快从情绪劫持状态恢复常态,如同笔记君的朋友,康复之后很快不再拒绝其他的需求,因为我们的情绪是有弹性的,富有情绪弹性的人可以立即恢复常态,而那些缺少情绪弹性的人,很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甚至需要其他事件的介入才可以从那种情绪劫持中恢复过来。
稍稍梳理一下:
专注力捕获本身是一个人的本能,来自人的远古基因;它可以对于外部环境和身体内在的突发情况作出有效和迅捷的反应;帮助我们规避危险,找到对策。当然,一些广告策划者就是利用人的这个本能,将一些噱头、未知神秘的场景呈现给你,甚至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标题,你会立刻被吸引点击,逃不掉的!
专注力捕获仅仅是开端,接下来需要情绪的参与,适度的情绪可以维持专注力与某一个领域,当然最好是积极的领域,但事实上不完全是。有的便会形成情绪劫持,一旦情绪劫持过度,往往会有负面效应,如有的人因为某些悲伤的事情无法脱离,终日消沉,即使很长时间了还是走不出来,这种专注就成了有害的了。
此时就需要情绪弹性机制发挥作用,帮助我们脱离某些消极的专注领域,回到正常的状态。
知道这些枯燥的概念词汇平时看起来没啥用,但有一个好处,当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某些状态的时候,就会客观理性的审视之,哦,原来这些都是正常的,不必要过度担心,即使出现了情绪劫持也依然是属于小概率的正常,运气好一些罢了。
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正常的情绪氛围里,如同那位朋友伤愈出院后,钱与美女都青睐于他,心情大好,更专注自己的事业领域,成就不凡。
想到这个标题他为什么不看金钱和美女,只因祖先丛林留下这串密令?试一试你的专注力捕获能力,一定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