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枢纽-D03-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来源:花图问答

2018.01.14:
第二章: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P115-141)

第二章开始第一轮历史大循环的分析,从周代开始,结束于秦政。了解了关于豪族、士族、门阀、世家大族等的区别,还有国人(君子)与野人(小人)之分。

其实看到这里发觉这本书或许更适合对中国大历史有基础了解的人吧,这样便可以跟着作者从整个大局来进行理智分析,而不会受困于朝代的更迭交替,君王,历史大事件等的不了解。不过也因此让我对中国的大历史越来越有兴趣了,有种你了解了某种规律,接下来就很想找出那些足够验证这种规律的事实案例来读的冲动。

目前的想法是,看完这本书后,先把潇水的《青铜时代》翻出来看,那5本足够详细具体地描述从上古尧舜一直到秦朝一统天下为止的历史。


第二章: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1、三轮大循环

  • 封建社会:周代(获得完善)— 秦政;
    • 技术进展:铁器与牛耕的使用,竹简的应用;
    • 精神进入自我反思阶段,东亚轴心文明在中原大地开展,百家争鸣;
  • 豪族社会:汉武帝 — 唐末;
    • 技术进展:水稻复种技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应用;
    • 精神进入又一次的自我反思,追求对于多种普遍主义精神要素的超越;
  • 古代平民社会:北宋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技术进展:西方现代经济与知识的进入;
    • 依凭传统资源已走到极致的普遍精神,在次时代末期到来的外来精神要素冲击下,自我完结,开始其对更大融合的追求;
  • 现代平民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 — 迄今仍未完成;

豪族,初起可能只是地方豪强,后来逐渐获得精神自觉发展为士族;士族,在南朝又逐渐演化为门阀;同时在北朝方向,门阀之外,还有一种来自草原的军事贵族,他们在隋唐又共同演化为世家大族。所有这些身份,在社会学意义上都可以起到对于君主集权的制衡作用,但起作用的方式又有所区别。

2、脱于混沌,封建初成

周取代了商之后,在其分封制下,天下被纳入一种拟亲缘共同体的结构当中,其核心是宗法制,相应地形成了嫡庶之制、祭礼、服制等等。

武王周公所分封出去的贵族,是宗法制的担纲者,通过井田制完成对社会秩序的具体组织过程。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构成西周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井田制:

  • 依照政治秩序,土地被区分为:
    • 国:都城,是宗法贵族的所在地;
    • 郊:随同宗法贵族前来进行武装殖民的国人庶民耕种的土地;
    • 野:被征服地的原住民居住与耕种的土地;
  • 国和郊也常统称为国,以便区分于野,==》国人和野人之分。国人之间,彼此有血统认同关系,而形成一种战斗共同体。
    • 国人获得土地分配,是为了保持国人间的平等权利,维持他们提供兵役的能力;
    • 野人获得土地分配,则是用以形成一般治理结构,维持其提供劳役的能力。
    • 古风流行的封建社会中,唯国人君子有资格、有义务参加战争,野人则无资格参战。君子参战的目的不是杀伤对方,而是恢复礼的秩序。
  • 可耕种的土地划分为 “井” 单元的九块:八家共一井,每家分一块私田,八家共耕一块公田,每三年重新调整一次土地分配;
  • 公田又称 “籍田”,每年春耕之际,宗法贵族要祭祀天地,行籍礼;籍田上的收获是贵族的主要收入,同时亦用于祭祀,其因此又获得一种宗教属性,以此田制来象征立法秩序。

神逐渐被抽象为超越性的 “天”,对部落神的祭祀逐渐过渡为对 “天” 的祭祀。

文字最初用于祭祀活动。

3、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周厉王之败、春秋五霸中最有争议的宋襄公、楚庄王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技术进步,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应用。

土地耕种制度:

  • 西周时代的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
  • 春秋时代是休耕制与连种制并行;(有机肥的运用在春秋末年、战国时期获得发展,因此可以支持连种制)
  • 战国时代,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初税亩:

  • 以单个农户为单位,个别地配授农地,然后不再区分公田、私田,要求所有土地普遍交纳田租。
  • 初税亩之后,诸国的土地政策逐渐开始转为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新的知识传播技术:

  • 竹简的应用,打破了周天子通过青铜铸而对文字的垄断,知识传播成本急剧下降;
  • 文字从仅属于最顶层的宗法贵族的祭祀之用,转为一般贵族子弟甚至运气好的普通国人,都能够学习。
  • 适逢人口膨胀多年,无有土地的贵族子弟遂转化为游士。游士正是变法君主们最喜爱的那种在本国内无有根基之人。
  • 官僚体系的运转基于文书体系,因此文字成为支撑官僚制度的工具;官僚治国的依凭,首要的是法而不是礼。
  • 郑国正卿子产铸刑鼎是个标志性事件。
  • 子产铸刑鼎是个时代象征,讲行为规则成文化的努力,意味着礼法分开,政治的自觉开始浮现。

4、思想的自由奔流

从史前历经数千年演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礼”,到了春秋末年、战国时代,终于进入了精神的自觉,东亚大地进入轴心时代。

儒家:(出自中原)

  • 起自古代巫史系统的祭司官员,是礼的仪式过程的具体操作者与记录者。
  • 孔子将秩序的根本确认为 “仁”,认为 “克己复礼为仁。”
  • 礼,原本就是中原人们的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内在于人们长久以来的基本互动方式之中,所以儒家后来很自然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

法家:(出自中原)

  • 觉得儒家的理念未免太过迂阔;
  • 法家往往在本国不受欢迎,反倒建功他乡,因为君主行法、术、势,需要的就是臣下无有赖以对抗君主的根基;
  • 贵贱有别的宗法制、源出宗法的分封制本就不值得留恋;
  • 贵贱一体的统一秩序,才是事功的追求。事功的极致便是天下一统,而后则吾乡他乡也无大区别。

道家:(出自荆蛮楚地)

  • 有人悟通古今之玄,勘透天地之道。
  • 也有人渴望着 “逍遥游”,不拘世间,一任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能体悟天地者,其内心必通明;真能回复内心者,也必洞彻自然。
  • 道家一死生、齐万物,达到了一种消弭一切特殊性的普遍精神。

史学的勃兴:

  • 古典史学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史事,其根本用意在于对史事的评论,通过这种评论而勾勒出一种意义框架,将具体的史事安顿在一种整体的正当秩序当中,将思想通过历史表达出来。
  • 其中的核心是史观,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是对于正统的叙述。
    • 秦国: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 “夏”,而称关东诸国为 “蛮夏”,受命于天的 “夏” 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 “蛮夏”;
    • 魏国:将其所处的中原一带称为 “夏”,以继承自晋国资料而撰成的史书《竹书纪年》,顺着诸夏的 “大夫以下克上 — 称为诸侯 — 最终称王” 的历史发展而展开;
    • 齐国:将疆域旁边的殷商故地与自己的统治领域视作一个整体,称之为 “中国”,而夏之故地称为 “诸夏”,地位略逊 “中国” 一等。齐人所作的《春秋公羊传》中,东迁之后的周称为诸夏之地,西周故地则沦为夷狄;
    • 由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做《春秋彀梁传》,否定了下克上的理论,认为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为违礼行事,将失去 “中国” 身份;
    • 楚国:因地理所在而无法与夏商产生直接联系,故将其正统性向前追溯到祝融,乃至更早的颛顼,以此来否定夏和商的权威。楚王在春秋时代称王,并将先祖追尊为文王、武王,以抗衡东周的至尊地位,自视为继承了周文王之德,应当奄有天下。
  • 这一系列的历史叙事的构造,有两个结论:
    • 当时的诸国,对于以正统性作为衡量政治的标准已有共识,差异只在于正统性的叙事逻辑上;
    • 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在这个轴心时代已有鲜明呈现:
      • 多元:体现在多种正统性叙事逻辑的争夺;
      • 一体:体现在对于正统性作为至高标准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