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卿本佳人

来源:花图问答

问:卿本佳人,奈何从贼?答曰:唉!身不由己。
问:不晓善恶?答曰:吓!何谓善恶?

何谓善恶?昔日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紧跟着追问“礼后乎?”,这段对话就说明了孔子所谓的礼制本身就是后来的产物,也就说明对于是否合乎礼是由后来人与人的交往中制定的,礼制如此,理更是如此。所以怎样评判实难有清晰的标准,难以说清何谓善恶也是必然。

尤侗在《闲情偶寄》序中有“客有歌于郢者,《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非曲高而和寡也,和者日多,则歌者日卑,《阳春》《白雪》,何异于《巴人》《下里》乎?”的质问。此番论断令人耳目一新。的确,时间久了,歌者因不能满足听者,于是评判标准随之改变,进而原来好的也变为坏的,这是由人性的贪欲决定的。然而这种贪欲终究是利己主义,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尽管它在无边际的世界里十分渺小,小到近于零,何以仍要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何以在考虑其他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幸福;何以在这一自然的立场上不惜为它这生存而牺牲一切,不惜为它自己这沧海一粟保存得更长久一点而毁灭这个世界。”这种利己主义他认为“这是自然界中每一事物本质上的东西。”孔子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那么既然“食色,性也”,这种利己主义便是客观存在,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利己主义缘何而来,既然人皆有之,人们为什么又显如此得无辜无奈呢?

悟空道破此中玄机。“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象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纵观《西游》我们可以看到一路上无论大神小佛唐三藏都是虔诚膜拜,然而他不是进错庙门,根本就是被耍了又耍,三藏或许自己有时也觉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此这般,再老实的信徒被可怜的捉弄以后恐怕也会变得聪明些,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盲目。也就有了见到真佛居然不下马的大不敬场景。三藏相信佛祖,求佛拜佛却换来假佛,在马上的三藏会一楞:以前他们都是假的。

撇下这先不谈,在整个社会,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在生存的过程中都会因“缺”而有欲求,动机一旦产生就不单单是自己在舍弃所谓的“理”,大家搀和在一起,弄得“罪上加罪”以后,便要找些“理”来掩饰了。随着大家的转变,你便不得不去这样想“应该不去信了”。与其冠冕堂皇的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倒不如说“临渊羡鱼,不如先晓杀生”。忽然告诫:你在杀戮。于是你也会如三藏般一愣,然后答道:以前他们都是在杀。三藏认为一直都是假的,这次也会是吧,于是变得怀疑了。我们是不结网没有鱼,别人都在结,于是变得世故了。

卿本佳人,没错,坠入人间便已成恶。世人皆浊,怎能独善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却问改的标准是什么?正如王国维所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人间词话》)世人憧憬世界,终因失望过多而逆反。原善,欲求无果,眼牙还之,遂堕。此乃人性渐恶之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