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梦,一场盖茨比永远无法醒来最终导致他走向覆灭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一个或者很多个梦,但是随着成长梦就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在为生活和金钱在奔波,偶尔想起的时候就用一种开玩笑的态度取笑自己的不切实际,慢慢地就把它们都遗忘了,也许到老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一个梦但从来没有去实现过。
作者将故事设定在1920年代,称之为爵士年代,美国东岸纽约长岛,这个时候一战刚刚结束,美国崛起,经济迅猛发展,打个比方,你只要站在纽约街头大喊:我要建造一条铁路!不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集齐建造铁路的资金,不用一年就可以完成铁路的工程。
故事中的盖茨比贫穷人家出生,但他最终成为一个大富豪,盖起了豪宅。在现代,我们会说这是一个屌丝变成了土豪,暴发户。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说法,我们中国其实很多人都很羡慕这样的有钱人,也会出版很多励志书写他们的创业奇迹,但是却不会给他们一个感动中国成就奖。但是在美国像这样不靠祖荫庇佑或者不靠继承遗产白手起家的人他们称之为self- made man,成就自我的人。促使这样一个男人成为土豪,或者说成为成功人士的动力是什么?一个男人想要成功,大多就是为了金钱及名声。这本书跟其它描写一个男人为了成功的动力不同,盖茨比是为了一个女孩,一个名叫黛西的女孩。这个女孩无比美丽,出身名门望族。盖茨比为了得到这个女孩,拼尽全力奋发向上。
在书中描写了描述了盖茨比的富有,描述了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宴会:
那瓶威士忌 ——已经是第二瓶了 ——在座的人不停地斟来倒去 ,除了凯瑟琳 ,她 “什么都不喝也照样感觉很好 ” 。汤姆按门铃叫看门的人 ,让他去买一种出名的三明治 ,能抵一顿晚餐 。我想离开 ,在柔和的暮色中向东朝公园走走 ,但是每次我要起身 ,都被卷入一阵激烈刺耳的争论中 ,就好像有根绳子将我拉回座位似的 。城市上空我们这一排透着灯光的窗户 ,对于昏黄街道上漫步的行人来说 ,一定蕴藏着几许人生的秘密 。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位行人 ,正在抬头仰望 ,独自思索 。我既在其中 ,又在其外 ,对人生的变幻无穷感到陶醉又厌恶 。
夏天的每个夜晚 ,我的邻居家都有音乐声传来 。在他幽蓝的花园里 ,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 ,在笑语 、香槟和繁星间穿梭 。下午涨潮时 ,我看到他的客人从木筏的高台上跳水 ,或者躺在海滩的热沙上晒太阳 ,而他的两艘小汽艇拖着滑水板 ,划破海湾的水面 ,在翻腾的浪花里向前驶去 。到了周末 ,他的劳斯莱斯就成了公共汽车 ,从早晨九点到深更半夜不停地往返 ,接送城里的客人 。而那辆旅行车也像一只敏捷的黄色甲壳虫疾驰着去火车站接所有的班次 。
对于1920年代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繁华,菲茨杰拉德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及其精简却又极其精致的这样一种写作技法来描述当时人们过着极其奢华极其浪费的生活。
作者菲茨杰拉德写这本书出版之后,他自己坚信这本书会红,很多行家都说这本书写得很好,但在当时却是滞销。直到二战的时候,美国政府鼓励美国士兵读书(当时美国政府为了让他们的士兵日子不至于过得太无聊,所以印刷很多书来鼓励他们读书,当然也就包括了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多士兵读了之后都觉得很感动,因为他们的经历都跟书中的盖茨比差不多,出身平凡,参加了战争(盖茨比参加了一战),生死未卜,但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却发现那个心爱的女孩已经嫁作他人妇。听起来很像肥皂剧的感觉,但这本书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反映了一个当时美国一个那样纸醉金迷,物价飞涨,股市一片牛逼,连一个擦鞋的男童都在谈论股票,人人都在想着发财致富的年代,那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美国梦。开头提过这是一个爵士年代,这个是菲茨杰拉德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词,那时美国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爵士音乐,不用再去听什么欧洲古典音乐,也创造出了各种艺术,包括装饰艺术。菲茨杰拉德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那个时代:
在西卵村和纽约之间大概一半路程的地方 ,公路匆匆与铁道会合 ,和它并行四分之一英里 ,为的是避开一片荒凉的地区 ——灰烬之谷 。在这个奇异的农场上 ,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 ,长成山脊 、山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 ;又堆成房屋 、烟囱和袅袅炊烟的模样 ;最后经过卓绝的努力 ,变成一群土灰色的人 ,他们隐隐约约是在行走 ,但眼看就要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中 。偶尔有一列灰色的车厢沿着看不见的铁轨缓慢爬行 ,突然嘎吱一声惨叫 ,列车停下 ,那些土灰色的人拖着沉重的铁铲拥上前来 ,扬起浓密的烟尘 ,就像拉起一道屏幕 ,让你看不清他们的举动 。
但是在离这垃圾堆的大概不到十里的地方,却是这样的:
大桥之上 ,阳光透过钢架照得川流不息的车辆闪闪发光 ,河对岸的城市高楼耸立 ,但愿这些如糖块般堆积的白色建筑是用没有铜臭味的钱建造的 。从皇后区大桥远眺 ,纽约城永远像初次出现在眼前 ,那第一次的惊艳蕴含着世上所有的神秘与瑰丽 。
贫富差距如此巨大。这是不是也像我们今天的中国?我们每天都在提中国梦,物价飞涨,股市大涨大跌,在一片经济泡沫楼市即将泡沫大破裂的呼声中,深圳楼市一夜之间上涨了百分之五十,政府还笃信这是正常的,还出台了年薪三万以下不能在深圳购房的政策。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也在重现当年美国的1920年代?
总之,二战造就了这本书,让它获得认可,也最终奠定了这本书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但那时的菲茨杰拉德已经不在人世。
盖茨比最终的遭遇让我感到无比同情,但是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说明了,无论你多么努力去实现这样的一个梦,但是他与黛西这样名门望族的女人之间隔的那道墙是无法跨越的?梦醒了,梦也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