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演讲而准备的理论脚本
2016年10月于杭州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使得人类越来越碎片化和工具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子的吗?
一、人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图片选自我的讲座PPT人类和其他生灵一样,都是自然之子。无论人把自身看得多么高级和智能,它和其他地球物种一样,都必须依赖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系和发展生命,无论生命之花开得多么娇艳夺目,最终都不能逃脱解构回归的宿命。
但人类和其他生命又是如此不同!在物质和能量系统之外,他又创造出一个新系统——由抽象符号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这种创造让人类脱胎换骨,容光焕发。至此,我们才有资本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万物之灵。
如果从上述维度来探讨人类生命,我们可以说,一个完整的生命必定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是肉身和精神的相互支撑。
人的肉体是相似的,由同样的物质组成,服从着生物化学法则,它发端于自然,消弭于大地;惟有灵魂的不同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能提供有价值精神产品的人,其人生是一个标准的“湮灭”,实现由物质到精神完美的转换,可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肉身是我们所有幸福的依据,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舍弃了精神,人就降低为只具有本能的猪。舍弃了肉身,人就异化为无所不能的神!
二、教育是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
图片选自我的讲座PPT精神具有传承性。人的肉体一个一个地消亡,前赴后继;人类的精神遗产却一代一代,发扬光大。因此,从人的精神属性看,人是惟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
教育远不仅仅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为人们能够过一种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作了迄今为止最为诗意的描述:教育是生命与生命间灵肉的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
黄克剑先生也指出,对教育做简单归结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道理教育,一种是范本教育。所谓道理教育,我想就是那些陈述性知识(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程序性知识(如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的习得。这些知识处在教育的边缘。随着时代的进步,道理教育几乎都可以用技术代劳。人的精神的传承中,得到前人真传的后人(通常称为“觉悟者”),往往是以提供一个新的精神范本的方式出现的。从孔子到孟子,从孟子到朱熹,从朱熹再到王阳明,他们就是儒家文化传承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新范本。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从伽利略到牛顿,再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他们则是在科学精神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新范本。因此,教育若不偏落在生命的重心之外,它的全部韵致便落在“先觉觉后觉”的那个“觉”字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范本教育是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教师的生命若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他便是生命的翻译者和引渡人。
三、科学教育是以科学家为范本的教育
图片选自我的讲座PPT乍看起来,科学是逻辑和求证的游戏。然而,科学中第一命题的获得绝非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得益于灵感的眷顾:科学创造的契机通常是非逻辑的。科学的进步,是思维范式的更替,是一个科学体系的范本替代另一个科学体系的范本。从牛顿的经典力学无法逻辑地推演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范本接范本的科学史表明,科学教育最崇高的境界依然是范本教育。
因此我提出:科学教育是以科学家为范本的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这里的科学素养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以上要求不正是科学家们所普遍拥有的共同素养的高度概括吗?《课标》还指出,要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这些表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就是以科学家为范本的教育。
既然科学教育是以科学家为范本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绝不轻信的质疑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拒绝盲从的独立精神;协作奉献的无私精神;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不畏强权的自由精神等。当然,这些科学精神的传承不能仅靠说教实现,必须在一堂一堂扎扎实实的“搞科学”实践中,以教师作为活生生的范本,来传承和引领。
这里的“科学家”,是优秀科学家群体特征的总和,而并非某个科学工作者个体。以科学家为范本,也不是把学生都打造成科学家。而是以科学家的精神、态度、认识世界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具备科学家的精神和素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像科学家一样,具备实证精神,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真相,解决问题,从而明智地进行决策,过上自我实现和负责任的生活。
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他们身上不仅凝聚着崇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熠熠生辉。他们待人平等,崇尚自由、拥护民主、诚实守信、宽容博爱,对宇宙和自然怀有最深沉的敬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怀有最深切的关怀,对科学技术的效用保持着最敏锐的观察和最谨慎的态度。
因此,引导学生避免对科学和技术的片面膜拜,也是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纷繁复杂以及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一种负责任的、充满智慧的生活,才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教育的两翼
这本书值得所有科学老师阅读作为科学教师,我们都了解,并愿意去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传承,是我们科学教师的核心任务。但是,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它解决不了价值观问题,解决不了情感和态度问题,也不能带来宽容博爱和终极关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文明的两翼,缺一不可。
C·P·斯诺说:“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当前,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首先要破除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是两者融合的希望所在。”
斯诺的话,何其准确。在我看来,当今大部分科学教师,一味埋头于自己的科学和技术课堂中,对于国家和世界上正在发生大小事件,甚至对于科学和技术领域重大事件的讨论都漠不关心。真正做到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禅宗境界。
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契约精神、宽容精神、博爱精神和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权。讨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原点在于人性。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只有承认并重视人文精神,才能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才能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胡守钧)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是人类自由探讨世界的产物,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科学为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在一个崇尚理性的社会中,很容易实现民主,反之,一个非理性、走极端、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很容易陷于暴乱和专制的循环中;科学精神告诉我们应当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评价,人文精神强调关注人,关注所有人的人权,关注平等、公平和正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见物不见人,也不可见人不见物。
爱因斯坦说:“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教育行为当中。当我们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形成探究技能,传承科学精神时,千万不要忘记:所有这些工作的落脚点,最终在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一个科学教师的人文追求
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一是科学精神,一是人文精神。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文化基础,就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部分。从事科学教育25年,我就是一个不断地从碎片走向完整,从技术崇拜回归人性大道的过程。
当我作为一个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小学教《自然》时,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我头脑里除了一堆死记硬背的公式定理外,一片空白,茫然无措。什么“具体运算阶段”,什么“真刀真枪搞科学”,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是那么的陌生和新鲜。回顾这时期我的自然课堂:在技术层面看,是照本宣科、模仿复制、演示灌输;从人文视角说,是控制压迫、是秩序管理、是盛怒体罚。
后来,我进入教研阵地。起初,我手捧《课标》,奉为圭臬,以技术霸权的姿态审视年轻教师的课堂,言必称“探究”,评必说“主体”。须不知,对教师主体——他们自身的生命状态和内心需求以及整个科学教育所面临的体制困境却毫不在意。
再后来,随着阅读的增加和生命的成长,特别是接触“生命(化)教育”以后,人文文化渐入我的视野。我开始意识到,当每一个生命驻立在我面前时,他对食物的欲望,对爱和尊严的需求与我完全平等;我开始关注到,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如此的不同,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世界。
自此以后,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过分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甚至招致我的反感。自此以后,我的教研工作渐渐变得另类起来。我从仅仅关注教师的课堂呈现而逐步发展为更加关注教师的课堂呈现背后所呈现的文化基础;在指导教师的教学之外,我开始尝试对教师阅读和生命成长的关注,帮助教师解除束缚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枷锁。
于是,在听课、评课之外,我有了更多的呼吁和呐喊,在“正统”眼里,我有了更多的另类公文;于是,我更多的和教师一起,读书、记录、交流、行走;于是,我更多的潜入课堂,去讲研究课,去和老师们一起探究教法;于是,在我的科学课中,会有更多的科学史料进入课堂;于是,在我的科学课中,会把科学技术更多地与社会和人联系起来……
如有可能,我愿意再回到学校,回到课堂,去践行我的上述一系列的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科学课,那将是我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