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出门,一遍一遍地提醒我:这是你王婶,这是你张叔,这是你李伯伯……作为爸爸跟屁虫的我从小嘴甜,即使是哥哥的同学我也从来不敢喊名字,都是称呼明哥,浩哥,鹏飞哥……
从来如此,不问缘由,现在想来应该算家教。但是记忆里的老爸沉默寡言,烟一根接着一根,对我们兄妹三人从来没有说教,除非在外面打架别人寻到家里,老爸懒得废话直接动手,或者罚站。老爸经常跟人念叨“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学想念家里就供,不想念自己回家就行”。很长时间里我以为20分的跟100分的试卷在老爸眼里是同一个数字。
初中以后很少在家,村里讲究班辈,大部分人不记得应该怎么称呼了,我着急忙慌地地跑家里问老爸,实在不知道的场合只能根据面相伯伯,婶婶,爷爷,奶奶代称。但是从来不敢看见熟人熟视无睹走过,更不可能喊别人“喂”。
12年的时候单位来了一位母校毕业的学妹,一听说这一批新人有学妹,我很高兴,还想着要不要问问新坏境是否熟悉,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可就在她刚来不久,QQ连名带姓的称呼,咨询我问题。素未谋面,作为初入职场的她简简单单凭一个称呼给我留下第一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你问我答,再不愿意有进一步沟通。后来相处久了,她倒是开始学姐长、学姐短的开始叫了,虽然关系平时看起来融洽,可是那一个直呼其名的心理阴影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散。
13年的时候我的师父收新徒弟了(插入一下,我是他的第一个徒弟O(∩_∩)O哈哈~),也是一个女孩,叫小婕,亭亭玉立,身材消瘦,安静得很,硬是没有听到她说一句话,可是我喜欢,估计闹腾的人偏爱安静的人。当时师父带她回项目,让我帮忙安排。看着可人,我就把床位让给她自己去找朋友挤一挤,终于她开口了。好吧,实在想不明白,不应该喊我师姐么,或者宇姐也行啊,又一个连名带姓称呼我的同学,虽然她说的应该是谢谢,(我也谢谢她第一次就记住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愿意再说一个字,微笑离开。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小心眼了又或者自己落伍了,小时候村庄里的教育不再适用新时代?可是另一方面心里不服,自我辩解,又没有难为过她们,而且她们问我问题,我也马上、全部、毫无保留地告诉她们,只是本来应该有的更好的关系没有建立而已。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曾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起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公共场合呼来喊去,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
与我而言,比自己年龄大的,不能喊名字;长辈、领导不能喊名字;年龄可能比我小,却属于行业佼佼者,前辈级别的不能喊名字……,这就像1+1=2如真理一样存在我的细胞里,不需要论证。所以不若君如何议论,请不要直呼我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