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幸参与《中国影像方志》江苏扬中篇摄制有感

来源:花图问答
中国影像方志

中国,我们的国家,在这片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不由想知道,每一个地方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每一方水土究竟养育了一方怎样的人,每一种风俗究竟传递着怎样的精神。

从2017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磅推出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在全国各县(市)进行拍摄,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局部折射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计划2300余集的摄制项目可谓鸿篇巨制,目前已上线几百余集,整个项目还在紧张拍摄制作中。

2019年7月,《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摄制组走进江苏,来到有着“太平洲”之称的全国百强县级市——扬中市。扬中,这是我的故乡,7月14日,我有幸作为江洲文学社成员之一跟随金星社区党委及长江拥军服务社一起参与节目片段的录制。

此时已进入一年一度的三伏天时段,天气十分炎热,大家参与摄制的热情也高涨,午后的烈日更是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与圌山遥遥相望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新坝镇的渡江文化园,这座以发生在扬中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题打造的红色文化公园,坐落在长江支流江畔,对面就是圌山。摄制组选择在这里进行拍摄工作,也是意义非凡,对于参与摄制的两名在役军人及一众男女老少都有的群众志愿者队伍,特别是少年一代的朋友有着积极的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意义。

我送亲人过大江雕塑

晴空万里,阳光透过洁白的云层折射下耀眼的光芒,渡江文化园的镇园之宝——“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标志性黄铜雕像坐落在刻有祥云图案的石雕座上。我们站在雕像前怀着崇敬缅怀的心情抬头仰望,随着摄制组镜头的拉远及近,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遥思1949年4月22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第20军在扬中江面胜利渡江的生动场景。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的写意式艺术雕像让我想到,当时过江的简陋木筏虽没有游轮的气派,其简单轻快的舟身似锋利的尖刀,载着英雄们乘风破浪。飘扬的红旗,一刻不敢放松的手持武器保持警惕状态的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生动地营造出当时百万雄狮过大江时战火纷飞的危险、紧张激烈的场面。在舟身的末端,是奋力划桨的“大辫子姑娘”,体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深。

拍摄期间,我们需要配合摄制组保持较长时间的站立姿势,并不时调整细微的面部表情及动作。烈日当空,每个人都尽力配合,少年一代的朋友们值得表扬。在这样一个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极具时代意义的大型纪录片中,我们虽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依然认真对待,这是一份责任,亦是一份光荣与骄傲。我们日益强大的国家,正是由这样的千千万万座大大小小的城市和村庄组成。

摄制组在认真工作

央视摄制组的导演和团队工作人员说,此次拍摄任务,为期15天,这样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并不感到多么劳累,但是他们担忧我们这群非专业的素人群演是否能适应如此强度的拍摄工作,我们的认真配合也令他们大为赞赏。整个拍摄过程是拍一段,然后大家休息片刻,再拍一段再休息,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和谐顺利的。

休息间隙

在休息间隙,我们和央视摄制组像朋友般沟通交流,步入中学的少年朋友想考首都的大学,摄制组团队年轻的成员们也给出合适的建议。我问一位摄影师朋友,是不是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准备,他说有一部分,但《中国影像方志》的拍摄具有更深远的划时代意义。我们祖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热爱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这次的纪录片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贵在更为真实,更为真诚。

通过这次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也让我们看到央视摄制组的团队,他们不断调整拍摄角度,回看摄制片段,对待工作相当认真和一丝不苟。同时,我们作为非专业的素人群演,也认真配合,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普通人的责任。各行各业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工作艰辛。

《中国影像方志》接下来还将走往一个又一个地方,走遍全国各地。正是我们这样一颗颗平凡发光的星星,汇聚成了璀璨光芒的永恒的星空。

有幸参与《中国影像方志》江苏扬中篇摄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