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读《金融是本故事书》

来源:花图问答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读《金融是本故事书》 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读物中。对于我这个在金融方面只知道简单的存取款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普及近代中国金融发展史的书籍。其中像乔致庸、胡雪岩这些大商人,我们以前从电影电视剧中也了解了不少,但也只是从故事的角度知道了这两个人而已。这本书则不同,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从事不同行业的商号、商会、商人从事的金融活动,他们的经历给后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金融业的雏形。

这本书是由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先生所著的。他长期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的研究是当前公共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民国史专家。

由于这本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较长,人物较多,所以我只能从中节选一些内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斟酌。

近代中国虽然封闭,但由于各国列强在中国租界的成立,以及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再加上一些从海外学习归来的人士,中国的金融业在和西方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以下两个事例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孔宋主推的法币改革:

当时的中国虽然蒋介石打败各路诸侯,成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经过多方的战乱,国库空虚,债台高筑,经济萧条,而货币仍实行银铜复本位制,但政府事实上只保留了铜本位制,而银币受海外银币的流入与流出的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内贸易的结算。当时宋子文提出了“废两攻元”制度,但真正的执行者是孔祥熙。由于美国的购银政策大大伤害了银本质的中国,孔祥熙当机立断,宣布白银国有,银行发行不兑现纸币—法币。法币的流通加上合理的贬值,使市面上的通货紧缩一变而成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市场回暖、百叶复兴。

法币改革后,使国有的白银大量卖给美国,换回外汇作为法币发行准备金。而这些外汇,也是国民党维持抗战的生命线。正如历史学家评论:法币政策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符合世界币制发展的潮流,而且客观上又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币制上的准备。

二.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

作为袁世凯的幕僚和朋友,周学熙做的三件事对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影响深远。

一是为京师自来水公司融资发行了北京的第一张股票,虽然有银行担保利息,性质相当于企业债券,但他为企业提供了资金,使民间资金进入了实体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是为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袁世凯虽然就任大总统,但财政困窘,军心不稳,周学熙临危受命,负责对外和列强借款,挽救财政危机,在技术上起到了杠杆作用,使北洋政府起死回生。

三是财税改革。虽然“善后大借款”可解燃眉之急,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针对穷人税多,富人不纳税,地方截流严重的问题,周学熙设计了一个中央和地方两利的财政方案,明确划分了国税和地税。他的这些举措开始了中国税制改革的新时代,被后来的历届政府所用。

股票融资,杠杆借款,财税改革,不愧为中国金融的奠基人—周学熙。

由于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名的商人不计其数,本人不再一一赘述。但还有两人对我影响较深,一是晋商乔致庸,他以独到的眼光发现机会,和官员合作实现双赢。另一位是洞庭东山的席正甫,他虽然是个买办,但他的工作业绩是一般经纪人所不可比拟的。

读完这本书,了解了许多近代中国金融大亨的故事。他们无一不是才思敏捷,眼光独到,敢冒险,敢承担的赫赫名士。但是经济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在近代中国尤其如此。一部金融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数据和图表,里头牵涉了多少权贵、军阀、豪门,而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又让金融多了多少令人唏嘘的传奇。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有金融的故事才是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