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女神节的晚上,忙完事想看看本届奥斯卡奖的金主《三块广告牌》,一搜全城9家影院放映,最近的才距离300米,时间7:30,一切恰好。影院犄角旮旯,环境破败,放映厅里一共9人,4对情侣上下左右各一,我坐8排5号就好像把人家的大团圆给破坏了,又像麻将桌上被争抢的胡牌,略感一丝愧疚。不过也好,这部影片只适合一言不发、不动声色的看,任何讨论都会毁了情绪的延续,一个人反倒免去了尴尬。
好电影当有好配乐,The last rose of Summer的咏叹调,刚一开场就很抓心下面切入正题。影片的整体脉络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上,女儿惨遭奸杀后因破案未果,母亲米尔德里德.海耶斯(以下简称海耶斯)愤而将当地警察的“无能”怒刷到一条近乎废弃公路的三块广告牌上。做生意的广告商威尔比(以下简称广告商)接下生意后虽遭警察威胁却不为所动坚持履行合同。罹患癌症的老警长威洛比至死都对此案不破耿耿于怀,却无奈毫无进展而心结难解。得知海耶斯的“壮举”后前夫前来兴师问罪,一会儿怒掀饭桌,一会儿被儿子以刀架脖,却也在发泄之后难过的抽泣。威洛比警长自杀后,他最忠实的手下迪克森警员将警长之死迁怒于广告商,而将其暴揍怒摔,却又被新来的黑人警长撞个正着而当场解职。威洛比警长自杀前留下三封信,付了一笔款。三封信中,一封给妻儿述说思念与不舍,一封给海耶斯意图抚慰创痛,一封给爱将迪克森鼓励他戒骄戒躁坚持正义;办了一件事就是为因无力续租而面临拆牌风险的母亲海耶斯续费保牌。故事线的浅层面,你会觉得这简直是个暴力小镇、一群恶人,所有人都是骂粗口、下狠手,而每一个转折之后,却又有着浓浓的宽恕与关怀。
准备从四个方面讨论影片观感:拿钱办事、持枪抓人、民权在上、为母则强。
一、拿钱办事
如果要论证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最棒的一个内核是什么,我首选契约精神。没有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有那个时代一出海就数年轮回甚至一去不返的海上贸易;如果没有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有新大陆的发现开拓与世界大同的契机。广告商自己都不知道的三块广告牌,就位于母亲海耶斯的家门口,那荒废了的三块广告牌距离上一次启用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想这样的三块广告牌,若无契约精神,早已被看作无主之物。但母亲海耶斯依然主动找上门去,付款、签合同、买服务,即便“作恶”也要守法依规。而那位突然因为三块几乎被遗忘的广告牌而拿到一笔意外之财的广告商,也居然就认认真真的履行合同,丝毫不顾警察威胁和旁人冷眼,为海耶斯张贴了对当地警局以及威洛比警长本人极为不利的广告牌。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愤怒的迪克森警员一顿暴揍、扔下窗户,险些丧命。也许有朋友看完后会说这简直是个唯利是图,眼里只有钱的贪财鬼。但我以为,一个做生意的人,何必得罪警局这样的暴力机构,唯有契约精神,方能让人如此无畏。
二、持枪抓人
警长不是不想破案,他尽力了,但时间过去了7个月,凶手依旧逍遥法外。海耶斯愤怒了,她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联想到的警官们的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于是三块广告牌,成了母亲与警局间的对立前沿。威洛比警长是在小镇上兢兢业业的职业公仆,也是警局内深得人心的杰出领袖。影片里借用旁人的话语表达了一个观点,即“海耶斯女儿的事是被同情的,但海耶斯对警长的责难却是不被理解的”。从常人观点来看,那么好的警官居然在将死之前还不得善终,硬生生被海耶斯逼得抱憾而死,这个海耶斯还真是做的过份了。而影片的走心之处便在于——警察抓人依法而不靠枪,持枪而不违法,尽管现实中未必如此,但影片中的恪守依然令人动容。海耶斯的愤怒、倔强,甚至疯狂是值得同情的,女儿被奸杀焚尸,她从自身视角出发,紧拽救命稻草似的希望警察全力破案无可厚非。威洛比的遗憾更是令人伤心,他很认真、很努力,直至吐血送医、命不久矣,也依然寄希望于某个罪犯聊天中无意供出罪案真凶这样的奇迹发生。尽管无奈,但拿枪就该抓人,这是警官的职责。即便海耶斯近乎成为了一个暴民,但威洛比依旧把对她、对公民,对警察职责的庄严承诺坚持到了最后。再说那个一开始挺混蛋的迪克森,也就是本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得主在剧中塑造的角色。这个动不动耍横动粗的野蛮警官,在被威洛比警长一封信点醒之后,便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是他给予了海耶斯继续找寻真相真凶的动力支撑,也是他在摘掉警徽之后依旧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担当。这个暴力警官的执着顽强,近乎成了剧情后半段反转的决定因素。
两段交锋里,公权力与公民权利在民权法案的平衡下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等相当三、民权在上
威洛比警官与母亲海耶斯对峙交锋时的细节我记得比较清楚。第一轮对话是这样的:威洛比说“我们对比了前科罪犯但没有痕迹相同的”,海耶斯说“你应该抽全镇人的血”,威洛比回答“他也许是外地人”,海耶斯继续发难“你应该抽全国人的血”,威洛比说“对不起,民权法案不允许”。第二轮交锋:海耶斯说“你们应该建立一个体系,所有男婴出生时就取血保存,一旦发现案件的证据链与他相关,就抓去杀掉”,威洛比越加无奈的说“民权法案不允许”。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个民权法案,也就是美国《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修正案。因为这个法案的存在,警察不得屈打成招、草菅人命;也因为这个法案的存在,警官们盯着广告牌再怎么无奈愤怒也绝不敢悍然强拆;还是因为这个法案的存在,迪克森竟然牺牲自己主动找揍,以通过合法手段提取嫌疑人组织细胞用作定罪证据。这里联想到美国大选时的一个听闻:据说记者采访选民时问到“特朗普这么不靠谱你们怎么还敢选他当总统”。受访者说:“正因为宪法在上,我们赋予他总统的权力,但干不好也可以换了他”。是啊,民权在上。这个可以换天换地换总统的民权法案,就是换不掉一个小小公民的广告牌,挫不掉她天赋人权的信心底气。
四、为母则强
影片中的海耶斯,典型的美国中产以下阶级家庭中的一位普通母亲。丈夫抛弃了她和一双儿女,和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少女姘居厮混。海耶斯在一家生意一般的小礼品店打工糊口、养儿育女,日子过得匆忙而艰辛。女儿出事的当晚向她借车出去聚会,并不是很过分的事由居然也引起母女间毫无情份的一顿争吵。于是女儿只好步行前往并在临走时狠狠甩下一句“我希望我被强奸”,强悍的海耶斯居然顺嘴补刀“我希望你今晚被强奸”,却不想一语成谶。海耶斯怒刷广告牌威逼警局,治疗时用电钻给牙医指头开孔,误以为迪克森烧了广告牌时几个燃烧瓶就敢直接烧了警局。正是这个强悍的女子,威洛比警长口吐鲜血时她瞬间流露恻隐之心;警长妻子上门送信时她深感歉疚;迪克森警员被误伤时她顿觉自责。也是这个强悍的女子,在焚烧警局前反复拨打电话确认屋里没人;与突然出现的小鹿默默交谈泪湿眼眶;在观众误以为她要一瓶酒怒砸前夫时,峰回路转留下一句“你要对她好一点”便转身离开。海耶斯是强大的,她因母亲的担当而强大;但她也是仁慈的,同样因她母性的光辉而仁慈。
焚烧的广告牌,你以为希望泯灭,转瞬它就冉冉升起《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尽管四处绿树苍翠、青草怡情。但叙事的格调是灰暗压抑的,同时在剧情衔接呼应上也并非毫无漏洞,我甚至以为导演和剧组一开始都没指望着这部影片可以冲奥。从该片在国内市场上映以来的悄无声息,也可知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难以全面认同,对其中蕴含的哲思辩理也是莫衷一是。所以我并不推荐大家都去欣赏这部相对小众的佳作,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表演人有表达的自由,观影者也有表达看不懂的权力。但我确实觉得这部影片在人权线、情感线上不动声色的做到了某种极致。
好啦,大多数人看来影片可能会很闷。我也很忐忑究竟该让大家看完再来读这篇影评好呢?还是读完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看。能读得到结尾的,不管你是真的爱我还是觉得我说的有那么些道理,都请给我宝贵的一赞,体贴我女神节不约女神,一个人独自观影、深夜码字的不易与艰辛。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