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百道第11节·如何找到联合创始人?
来源:花图问答
为什么要有联合创始人?
-
分工:产品找技术,内容找市场,内向的找能说会道的,有关系的找干活的。创始人与合伙人各司其职,不求全才,但求专业、负责。
-
分劳:一些细小的工作难以定位,企业日常管理也很难粗暴地由一个人全盘负责。大体上,CEO 总揽全局,但这不代表其他合伙人只是像部门总监一样自扫门前雪,他们仍然是领袖。此外,当 CEO 过于繁忙,或因故难以出席某些重要场合时,合伙人有资格担起这份责任。
-
分忧:像朋友一样互相支持吧。理想的合伙人应成为你不同寻常的好友,你们互相提供精神上的援助,在繁忙的初创期避免感到孤独和恐惧。
-
更可信:你认为投资人敢轻易投资给一个人占股的公司吗?共和是个好东西,独断专行的风险是很高的——至少一般人都会这么认为。
选择联合创始人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
先到先得:一些人才更早对你的项目产生兴趣,但可能缺乏领导能力,或者很难与你亲近。他们适合成为公司的核心员工,而不是你的合伙人。要与他们明确说明这个问题,然后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创始伙伴。
-
闪婚闪离:我们无法避免一个很尴尬的事实:不是每个人都有知人之明。你可能不慎将一个第一印象很好的人拉入团队,但接触半年就开始对其不满。这就是我们常说「选择合伙人要接触至少三个月」的原因。
-
分权管理:创始人必须保证自己的股权足够控制公司,并且需要和合伙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各自管理小团队、各自下命令对公司是极其有害的。较好的情况下,创始人丧失对公司前进方向的控制,公司战略动摇;更糟的时候,创始人遭受董事会的排挤,比如年轻的乔帮主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踢出公司。
-
分工不明:三个创始人都是技术也许还能挽救,三个创始人全是公关的话,到底谁去见媒体?创始人的技能并非不允许重叠,形象良好能说会道的技术大牛也不是没有,但他不能包揽所有事务,让其他人无事可做。确定分工后各自负责是必须的,否则你会发现股权浪费在一堆低效的人手里。
-
股权兑现制度不完善:一定要建立类似于「合伙人基金」的股权兑现制度,或者至少设立股权的成熟期(分 4 年兑现成熟的股权,一个占 20% 股的人如果 1 年就走,则只能拿到 5%)。否则,大量股权到手的合伙人若选择离职,又不同意交还股权,也不允许公司回购,将会为公司带来极大损失,也会影响其他合伙人及员工的士气——我们接下来要为一个没贡献的人打工了。
什么样的联合创始人适合你?
-
定位明确:他是投资人、核心员工还是合伙人?他能负责技术、产品还是公关?如果他有明确的能力和愿望,就可以考虑。不要将你的投资人(尤其是纯粹的财务投资人!)选作合伙人,即便他很有才能。你应该把投资人视作老板和导师,你们的地位并不平等,将他作为合伙人会带给你压力。
-
知根知底:你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你们不用耽误太多时间试探对方的人品和才能,彼此深厚的关系更是加强了互信。如果一定要考虑认识不久的人,在和他聊股权之前,请先把他当作核心员工对待。
-
可控:可控不代表他必须听你的,你不需要一个傀儡。可控指的是你们有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会因情绪或性格问题大吵一架,在出现分歧时可以坐下来协调。此外,不要选那些懒惰或者爱说谎的人,他们非常难控制。
-
灵活:他愿意接受公司的新决定,愿意调整自己的工作,愿意应对预料之外的情况。在出现最严重的危机,不管是因为理念还是其他原因,你们被迫拆伙的时候,你要确保你与他可以妥善处理这些事务,而不是闹出大事毁灭公司。
哪些渠道可以找到联合创始人?
-
身边: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还有亲戚。我们不推荐你将亲戚作为联合创始人,一方面,你们容易闹出事业之外的纠纷,一方面,其他合伙人会感觉与你们之间有距离。但是亲戚也有亲戚的好处,尤其当你的亲戚有钱或有地位时。创业者可以自行斟酌。
-
行业:如果你要做垂直细分,深耕某个领域,你就需要在这个领域寻找人才了。首先你要接触这个行业的各种人,多与他们交流,听从他们的推荐,你就有机会发掘到该领域的一些大牛。通过引荐或主动联系,你可以向大牛探讨、学习。如果调性相合,毫不犹豫地拉他们入伙吧。
-
网上:好网友恰如灵魂伴侣,你们长期在网上的交流也使彼此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在网上接受推荐以及联系到某人的可能性更高,成本也更低。但是在决定合伙人人选之前,你们一定要见面,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线下接触。不要轻视网络,但也不要盲信网络。
如何说服目标人选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