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格心理学》第十四章读书笔记

来源:花图问答

人格心理学(第七版)【原名:Personality,7th Edition】/ 作者:Jerry M.Burger / 翻译:陈会昌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包括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研究方法,以及人格的六大流派,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又详细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最后有一章单独作为结语,讨论了人格、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本章将从以下四个问题来探讨如何处理社会问题或人的生活方式问题。

第一,如今,很多男性和女性都在关注性别角色是如何塑造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的。

第二,由于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的暴力问题,许多心理学者很关注攻击性榜样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第三,把动物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是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典型特点。

第四,我们将探讨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控制点的个体差异已成为大量人格研究的主题。

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行为方式,男人有男人的行为方式?生物差异的确起着一定作用,但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和成人都主要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符合性别的行为。还有社会的奖惩系统和方式决定了儿童在大多数时间会表现出传统的男性或女性行为。

这种操作条件反射发生的超乎意料的早,几乎从婴儿一生下来,就掉到了这个已经被人们熟稔应用的系统和环境中,儿童周围的父母和同伴会奖励他们表现出的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

性别角色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这一过程自然不能缺少榜样来展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父母、邻居、姐妹、玩伴和电视人物,儿童有机会学习社会所期望的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

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榜样,以后,孩子更多地从朋友那儿获得关于恰当和不恰当行为的标准。儿童也会注意到某种特定的行为通常更多地表现在某种性别的人身上。

1、男人气-女人气

像研究其他的个体差异一样,人格心理学者热衷于识别、测量、描述人们在男人气和女人气上的个体差异。心理学者提出用“男人气”和“女人气”两个词来描述男性化行为和女性化行为,用“能动性”(指独立、果断和控制)和“交际性”(指从属、合作、个体间的联系)这两个术语来区别男人气和女人气。

早期用于测量男人气-女人气概念的量表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假定男人气和女人气特征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个体越趋于某一端,他就更少地趋于另一端。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一连续体上,典型男人气和典型女人气的人位于两个极端上,具有双性特征,但每种特征都不很多的人位于中间位置。

第二个假设是,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成见,心理越健康。否则就会被认为存在适应问题。

2、双性化

双性化模型首先反对男人气和女人气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而认为男人气和女人气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两种特质的得分可能都很高,要么仅在一种特质上得分高,要么两种特质得分都不高。

双性化模型还反对适应良好的人是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这一假设。相反,该模型认为,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人气和女人气的双性化的人。只有男人气或只有女人气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双性化模型把人分为四类,男人气和女人气得分都很高的人被划分为双性化,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另一量表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人气或女人气两种类型,两个量表上都得分低的人则属于无差别型。

3、性别类型和心理幸福感

关于男人气、女人气、双性化与个体适应之间的关系,现在至少有三种合乎逻辑的答案。

第一种解释是传统的一致性模型。按照这种模型,典型男人气的男性和典型女人气的女性适应得最好。试想,从童年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成年期,我们因为行为与性别是否相符,受到了多少奖励和惩罚。社会给男人气的男人和女人气的女人以最大的赞赏,而与之不符的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拒绝和嘲讽。因此,预期男人气的男人和 女人气的女人过得快乐,最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很难找到证据支持。

第二种解释是男人气模型,它认为,男人气是心理健康的关键。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仍然推崇和赞赏传统男人和男人气特质,可以认为 ,符合男性性别角色的人比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干的事情更多更好。一些研究找到了支持男人气模型的证据,例如,男人气的人更容易采用直接的问题中心策略应对压力,能更好的应对压力。在另一项研究中,男人气的男人更能理智的应对情感问题,男人气的女人更善于影响别人,获得她们想要的东西,避免产生无助感和抑郁。对于性别类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支持男人气模型的证据相当一致。而且,具备传统男人气(追求成就感、运动性、强有力)的人对自己感到满意。

第三种解释基于双性化模型。根据这种理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跟其他类型的人相比,他们能适应更多的情境。只有双性化的人才能在为事业而奋斗的同时,与朋友、情侣和睦相处,共享闲暇时光。但从总体来看,验证双性化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具体而言,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的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健康,自尊心更强。

根据以上,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几乎没有研究支持一致性模型。第二,研究发现不一致可能是男人气和女人气测量方法所致。例如本研究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该表中男人气项目比女人气项目社会赞许性更高。第三,健康人格的某些方面,如应对压力和追求成就,和男人气有关,而其他方面,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与男人气无关。

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显然在某些方面跟个体适应紧密想联,但这两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仍有待研究。

4、性别类型与人际关系

当你想找个人谈谈自己的个人问题时,你会找谁?一项研究中,大学生们认为双性化的人比男人气、女人气、及未分化的人更受欢迎,更有趣,适应得更好,能力更强,更聪明,更成功。研究者又让大学生估计,希望自己假设的恋人是什么样。结果男生、女生都偏爱双性化的人。

但这些假设人物的印象可以直接转化成实际行为吗?几位研究者设计了四种类型的配对:男人气男人和女人气女人,双性化女人和男人气男人,女人气女人和双性化男人,两个双性化男人和女人,研究前互不认识,他们在屋子里一起待5分钟,可以自由交谈,也可以默默坐着等。

结果发现,男人气男人和女人气女人组最不喜欢他们之间的交往。男人气风格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而女人气则寻求主动的情感表达和交往带来的温暖。因此,在这个研究以及其他的实验中,这两种人之间不能很好的交往,并不奇怪。

那他们之间的长期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对已婚夫妇的考察,考察他们之间的性别类型匹配和婚姻幸福程度,结果表明,与女人气配偶结婚的人具有最高的婚姻满意感。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人气的或双性化的,那么 这个人将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另一项研究不仅在已婚夫妇中发现了同样情况,而且发现在异性同居者和同性恋者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为什么女人气和双性化的人会成为人们偏爱的恋人?研究发现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在女人气分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他们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受。这种人我们更喜欢向其倾诉。第二,双性化的人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果断性,而且愿意冒险。配偶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高。第三,女人气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因此他们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他们与人相处得更融洽。

5、性别图式

心理学者认为高度男人气和女人气的个体更可能按照性别去获得、评价和组织信息,他们有很强的性别类型化倾向。他们一般从男性或女性的角度看世界,以符合性别的方式行动。

为证明这种信息加工中的差异,研究者采用一种被称为聚类的技术,让被试去写出曾被呈现过的词,结果发现性别类型化的人与其他人相比,更倾向于以性别的方式把词聚类。从图式的角度看待性别类型,是把行为、社会学习与认知手段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1997年12月,一名14岁男孩携带5支枪进入肯塔基中学,3名学生被打死......事后,这个男孩说他那时正在模仿电影《篮球日记》中的一幕。1991年7月,动作片《恶棍波依兹》开始在全美上映,许多影院成了真实暴力事件的现场......1981年5月,约翰·辛克利企图刺杀里根总统,调查者后来发现辛克利在刺杀总统前曾多次观看动作片《的士司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被广泛研究的内容,即攻击性榜样模仿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这些悲剧事件中。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榜样学习到各种行为,而且对许多媒体中所描述的攻击行为提出了严重质疑。

1、班杜拉的四阶段模型

正如我们所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最终证明观察过攻击性榜样的人通常会模仿攻击行为。无疑,我们大多数人,通过影视作品,都不同程度的看到了谋杀、殴打、强杀以及其他暴力场面,那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做这样的事。

班杜拉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观察学习和攻击行为由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组成:人们必须注意攻击行为,记忆信息,把见到的行为表现出来,期待会得到奖励。所幸通常会有各种情况防止人们顺利地经历这几个阶段。

首先,要进行观察学习,人们必须注意榜样的明显特征。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只模仿极其凶猛的攻击性榜样,强度不够的动作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研究发现受挫的儿童更容易注意到攻击性榜样。记不住攻击性榜样的行为,就无法模仿。

一项研究以一年级和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证明了选择性记忆的重要性。通过班杜拉的经典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模仿攻击,是因为儿童记住了这些攻击行为,实验也有助于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他们更喜欢攻击行为,而且回忆得更多。

观察学习的的第三阶段是表现。班杜拉划分了学习和表现之间的界限,我们不会模仿所有见过并记住的攻击行为,原因之一是缺乏表现的能力。现实中,我们或者缺少模仿的能力或者模仿的道具。

最后一个阶段是,预期攻击行为将带来奖励还是惩罚。研究者发现,通过观察同年龄的或者年龄稍大的儿童,攻击性儿童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父母因为孩子打架而体罚孩子,这种做法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强有力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体罚导致的是更多的攻击行为,而不是较少。

人们更愿意模仿富有正义感的攻击行为。遗憾的是,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立场是好的,正义的。所以,就像超级英雄的行为一样,攻击性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媒体中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

有人估计美国儿童上中学以前在电视上观看过近8000件谋杀案和超过100000例的其他暴力行为。正如本节开始介绍的例子,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已经表明,人们能够在目睹过媒体暴力行为之后模仿这一行为。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攻击行为增加了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大多数支持观察攻击行为增加攻击行为的证据来自控制实验。几乎所有的实验中,研究者都发现观看暴力节目的人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观察攻击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不仅限于电视和电影。大量研究在考察电子游戏的作用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这些研究很有说服力,但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影响是短暂的,实验者提供的伤害机会是唯一的。因此,有理由怀疑这些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生活中攻击性影片、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开展了现场研究,在实验室外考察观看暴力行为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对每一个被试,研究者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某一时间观看的电视节目数量和种类来预测他们长大后的攻击性。研究发现了重要证据,证明在儿童和成人中,观看大量的攻击性电视节目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解释这项研究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儿童观看暴力电视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攻击性。研究表明,好攻击的人爱看攻击性的节目。但是,研究者用统计方法控制了儿童最初的攻击性,另外当研究者把其他可能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考虑进去时,仍然发现观看电视节目和攻击性之间存在相关。

简言之,经常观看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短期及长期的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但对此进一步考察表明,模仿只解释了部分原因,许多研究发现,被试的攻击行为和影片中榜样的行为不同。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研究发现,攻击性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线索的表征启动了攻击性记忆。大众媒体中的暴力映像激活了观众记忆中其他的暴力映像、思维和情感。一项研究支持了这种推理,比如,玩暴力电子游戏增加了伴随攻击行为的攻击思维。一项有趣的研究考察了凶杀案和拳王争霸赛中的公开暴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论赛前、赛中还是赛后,都增加了暴力犯罪的比率,尤其以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赛后地区为最。

三、习得性无助

1、习得的无助

在最初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中,狗被套上锁链,不断受到电击,但又无法逃走。经历了几次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研究者把动物放在学习逃离的情境中,逃离的方法是,信号声一响,越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边。在这种情境中,那些没有经历过电击的狗在电击一开始肯定会疯狂的四处逃窜,而且能很快学会听到信号就越过障碍跳到安全地带。但令研究者们感到大大吃惊的是,那些有过无法逃脱电击经验的狗,在电击开始后的几秒钟里还四处跑上一阵子,然后,它们就停下不动了。“令人吃惊的是,它躺在地上,静静地呜咽”。一位研究者描述其中的一条狗,几分钟后,我们关掉了电击,这时,它已经不能跳跃障碍,也不去躲避电击了。

这些狗怎么了?研究者认为,狗已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用行为主义的术语解释就是,狗把它们在第一个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泛化到第二个情境中。尽管在穿梭箱中可以逃离电击,但它们表现出的却是先前习得的无助感。事实上,要让狗学会逃避电击,研究者必须把它们带到舱盒的另一边,使他们懂得试验箱里的电击是可以逃避的。

2、人类的习得性无助

在证实了动物的习得性无助后,心理学家提出,人类是否也存在习得性无助?处于人道,实验中用噪音代替了不可逃脱的电击,结果显示,和以前研究中的狗一样,那些没有办法关掉噪音的人很快就认识到没办法逃避现状。

同样,他们会把在这种情境中的习得性无助不恰当的转移到了新的控制情境中。大量的重复试验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后来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在不受控情境中的无助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3、习得性无助的应用

(1)老年人的习得性无助。我们会发现老年公寓也许剥夺了老人支配日常生活的权利,因为以前活跃的人可以自己支配很多事情,现在生活在这种情境中,有点像被试不能控制噪音,狗不能逃避电击时的经历,跟那些被试一样,老人会把自己这种无法控制事物的想法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缺乏激情和活力,也许就是习得性无助广泛迁移后的一种形式。

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两位研究者以一所老年公寓两层的住户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这种可能性。研究者让一组被试改变了一贯的照料方式,在某些方面增加了老人的责任,让他们有更多的支配权。研究发现,这两层楼的差异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几个星期里,被激发责任感的老人们报告的快乐程度更高。差别最明显的是,过去的18个月里,责任被激发了的住户只有15%的人死去,而对照组有30%的人死去。

以后的一些研究发现了类似的结论,即,让老人仍然支配自己的生活 ,对他们有好处。

(2)习得性无助和心理障碍。在证明了人类有习得性无助之后不久,研究者注意到有无助感的被试和抑郁的人非常相似。临床心理医生发现,抑郁病人对于支配自己遇到的事情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绝望。

这些研究结论使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抑郁的产生有时类似于习得性无助获得的方式。即,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支配生活时,会不恰当地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比如,一个大学生可能在某一门课上感到吃力,无论他多努力,都无法提高分数,临近考试,他感觉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糟糕的分数,结果,他会慢慢陷入抑郁中。

如果没有其他希望可以抵消这种抑郁情感,很快,这个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必要在其他课程上努力,以至于泛化到体育活动、交友,如此,他会把自己在不能支配的情境中产生的无助感,不恰当的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而这种情境,事实上他并非无法支配。

跟抑郁的解释一致的是,那些不能控制简单实验室任务的被试,其抑郁明显提高了。对动物抑郁的研究也支持了习得性无助理论,不能逃避电击使动物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与我们看到的抑郁的人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变化类似。特别是,神经递质中的血清素对习得性无助和抑郁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来源的资料都显示,经常面对不能控制的事件会导致抑郁。但是,习得性无助只是导致抑郁的众多因素中的其中之一。还有一种可能是,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重新体验了最初的无助感。总之,习得性无助为认识某些抑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模型。

四、控制点

控制点是从洛特的泛化的预期概念中衍生而来的。在新的情境中,我们不能预期未来将发生什么,洛特认为,我们只能依靠对于自身能力的泛化的观念来影响事件。如果你认为,身体好是因为能照顾好自己,孤独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赢了比赛是努力的作用,那么你就是一个内控的人,你的泛化预期是,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但如果你认为健康取决于运气,孤独是环境造成的,赢了比赛是交了好运,那么在控制点的维度上,你就落入外控一端,你比别人更相信发生在你和别人身上的事是不受你的控制的。

像其他的人格特质一样,控制点量表得分具有很高的跨时间稳定性。但是,这些分数并非永久不变。本节重点就控制点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行为探讨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考察控制点和个体幸福感的关系。然后,看看这种人格变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1、控制点与幸福感

快乐由许多因素决定,在控制点图上的任意一点,我们都能找出快乐和不快乐的人,但是,研究者发现,除少数例外,内控者总是比外控者更快乐。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结论,需要从控制点和幸福感的几个标志物来看这个问题,如心理障碍、成就和心理治疗的关系。

(1)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外控得分高与高焦虑水平相关。几位研究者对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发现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1。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相关与习得性无助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自己感觉到的对事件的无力控制与高抑郁水平相关联。外控者常常觉得自己处在像习得性无助者那样的情境中,习得性无助的被试感到自己无力支配重大结果。

一项以自杀病人为被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让想自杀的病人回忆产生这种念头之前发生的事情,描述这段时间自己发生了些什么事,同时录下他的话,分析录音资料,发现这些病人描述中出现的外控词语越多,自杀倾向就变得越严重。还有研究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在产生自杀念头之前,他们无法控制的事件通常会增多。

总而言之,以上研究表明,控制点和某些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有关。但是在解释这些研究结果时,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控制点量表上处于外控一端的大多数人生活得很快乐,而且适应也不错。虽然控制点与某些心理障碍相关,但显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心理障碍。第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很难肯定外控会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也许是外控的人容易变得抑郁,但也可能是抑郁的人变得更外控。

(2)成就。在西方社会,幸福感的标志之一是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在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当研究者用控制点分数预测成就时,他们一致发现内控的学生成绩更好,教师评价更高。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当中尤其明显。

为什么内控者在学校表现更好?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成绩负责。内控的学生相信努力学习会对考试起作用,外控的学生觉得他做的任何事都不会对考试成绩起作用。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内控者和外控者对反馈的回应方式不同,内控的学生更可能把高分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但如果外控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他会觉得原因在于运气好或考试容易。内控者能根据反馈更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这表明他们能指导自己应该怎样复习考试,外控者常常为自己糟糕的表现寻找借口。

对职场的研究也发现,内控的员工比外控者成效更好。那些认为做好销售,激励员工,按时完成任务都取决于自己的人,比那些看不到自己在实现工作目标中自己的作用的员工,更可能实现目标。还有研究发现,内控者在工作满意度上得分高于外控者。

自我知觉到的控制点与成就之间的相关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研究小组考察了24个国家大公司经理的控制点与工作满意度,在不同国家,那些感觉自己能很好地控制其工作环境的经理一致报告,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那些感觉很难控制工作环境的经理则满意度较低。

(3)心理治疗。作为一条一般规律,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会变得更内控。来看以色列士兵的案例,在经历激烈战斗后,这些士兵身上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战斗结束后不久,用控制点测验测量,士兵们显然外控分数很高。三年后,他们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时他们的内控得分提高了。

这是否意味着治疗师应该让患者更多地控制治疗过程,答案是没有必要。实验表明,最有效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和患者的控制点相匹配的,让内控的人控制治疗过程,他们能做出很好的反应。对外控的人来说,由治疗师控制治疗过程,他们做得会更好。

2、控制点和健康

阻碍卫生保健医生开展工作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患者的合作。许多患者不吃药或者不继续治疗。当然,还有一些患者,注意饮食,按时吃药,参加治疗,准时来门诊。对上述问题的观察使心理学者认识到,控制点可能会对健康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

内控者和外控者对待他们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有何不同?研究表明,外控者相信他们对于改善身体状况或避免疾病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生病时,会依靠医生恢复健康。而内控者相信他们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比外控者更注意饮食和有益于健康的锻炼活动。

与上述描述一致,一些研究发现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健康,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一项研究发现对其身体健康具有外控倾向的大学生更可能吸烟,酗酒,不吃早饭,吃脂肪过多的食品,不经常吃水果和含纤维多的食物。而内控者对自己控制压力情境的能力更自信,因此他们不太可能让压力影响他们的健康。

与外控者相比,内控者更可能寻找有关健康问题的信息。随着心理疗法的成功,控制点和健康信息的匹配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研究者常常可以发现控制点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然而,也有例外。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内控者和外控者健康的差异,或者仅仅发现了控制点对健康的微弱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洛特认为,行为是期望和强化值的函数,就是说,我可能期望,好好复习就能取得好成绩,然而,如果我 认为好成绩没有什么价值,仍不可能付出努力。

心理学家把洛特的理论模型用于健康行为时,也作出了类似的预测。即,相信 你的行为会影响健康还不够,你还需要相信身体健康是有价值的。一些研究为这样的分析提供了证据。一项研究中,与外控者或内控但不太 看重身体健康的参与者相比,内控而且看重身体健康的参加者更注重饮食和身体保养。

总之,医生在尽力让病人好好照顾自己面临两个任务:病人必须把他们的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他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对身体健康与否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