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尽最大可能慈悲 ——影评之《给雅各布神

来源:花图问答

     今天谈一个电影和人们之间感受的差异。

       惊讶于自己现在还看得动文艺片:得消耗多少心力。然而,仍然大爱这部芬兰文艺片——《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神父的慈祥,如孩童般纯净、坚持、满足,却有一股子脆弱。后来发现,是我多虑了,老人因为懂得而慈悲,这慈悲是一种坚持的力量:在一个静谧的时空,这种数年如一日的服务和坚守,是无声的力量。而莱拉,因为不懂,生硬而外强中干,最终,为了撒一个善意的谎言,她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这仅有的一个秘密,背后,是一个人和一些人的一生!

       喜欢这个简单而美丽的电影,芬兰人的魅力尽在其中。盲神父对乡村和信仰的坚守,体现在他那孩子般的微笑和颤抖的温柔的抚摸中——那被抚摸的信和书也许能感受到这种广博的慈爱——我愿意成为他手中的信,听他喃喃细语。而莱拉,被假释的无期徒刑犯人,受雇于盲神父,负责为他读来信。莱拉心中有着愤怒,迷茫和倔强,但她说不出来。她的麻木和普通人的劣根性一览无余,但她的善良在雨中等信时却能打动人。当看到神父自己尚迷失方向不能自救时,无路可去的她想要自尽。最终,两人都选择活下来——感谢生命的顽强,也找到了各自的答案:莱拉的姐姐其实早就原谅她,而不是莱拉所认为的因为自己打抱不平杀了姐夫从而毁了她姐姐的生活;神父放下了对上帝的愧疚和自我无价之感,而是更加笃信上帝自有安排。这就是两个人的一生和彼此的交集。这是导演眼中冰冷而又温暖的芬兰,那里的人们安静地与世无争的生活着,靠信仰与苦难做着斗争。

       我看完电影,没有别人影评里所谓的伤感,我只有一个自己的结论:每个人生存的价值只有自己知道,只有靠自己坚持,自己醒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温柔相待。当莱拉打断神父对回信的执着,对神父要署上两人的姓名作为信的结尾,莱拉的一句“My god!”让我看到神父如同小孩子被呵斥一样,他有点受伤。但是,他必须明白,是他的上帝,而不是她的上帝,他不能强求,只能坚持做好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上帝!

      世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尽最大可能慈悲!

       晚上回来,看见昏暗的社区广场上,大叔大妈们在跳那种小幅活动的僵尸舞,想起老爸说的,这是一种文化控制,得给这些老人找点事做——我就觉得很悲哀。然而,第二天早晨,看到还是在那片广场上,老头们打乒乓球,遛鸟,晒太阳;妇女们跳起了优美范的广场舞,小朋友们吹泡泡,老奶奶一边遛狗,一边一脸慈祥地看着童车里粉嘟嘟的婴儿;傍晚了,广场上的小型菜市场仍然有较为新鲜的蔬果。即使是更晚一点,人们还可以来这楼下锻炼,或按摩,或跳绳,或拉伸。不由感慨,这,就是生活啊。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这不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理想的国家,一个安稳的生活吗?

       人,总是矛盾的。安稳地过一生,是多少人的梦想;打破安稳去冒险,又是多少人的不甘。愿你在这世上,找到快乐,找到信仰,温柔而坚定,优雅又从容。所有对生活的选择,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拒绝多样化,我们不能评价别人。

       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你以为自己的一点擦伤会换来伴侣的大呼小叫,然后伴侣就会变成那个随身携带创口贴的人?对不起,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能这么做的是小说和幻想过多的初恋。或者我也愿意成为这样文艺的人,但相信我,那只是我的浪漫幻想,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尤其作为一个女生,你怎么能指望从来不流血,也不会肚子疼到需要上医院的另一半来理解你的来例假的痛苦?如果他记得你的例假时间,只能说明他心理在OS,亲爱的又该心情不好了吧,或者该注意避孕时间了。

       不会怀孕生孩子的他怎么可能百分百地了解你的脚酸浮肿各种难受?

       自顾着自己健身秀肌肉的小鲜肉们怎么可能了解孕娠纹的可怕,又怎么可能提前去查查破腹产是横着切而且里外切开七层然后缝七层,最后在自己身上留下一道伤疤。又或许渣男们在选择顺产或者破腹产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性体验和小孩的聪明程度?

       有护士在网上发帖说,产妇刚生产完浑身是血,孩子爸只顾着给生孩子拍照拍视频!稍微做得好一点的,会说一句,“你辛苦了”。不止是辛苦!医疗条件不好的话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即使医疗条件好,也会存在风险!男性从来没有承担过也不需要承担生育风险,不是么?

       有男性说,太极端了,那是因为我确实没有子宫啊。那么试问,如果男性和女性都有子宫,都有机会生孩子,你愿意生吗?

       打一个现实存在的比方,大家知道现实中夫妇怎样避孕吗?在农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小时候严抓计划生育的时候,都是妇女们被驱使着或者捉着去村委会做结扎手术,一个很简单粗暴的手术,俗称“上环”,而鲜有男性去做结扎手术的,俗称切掉输精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都有相当影响,但后者避孕效果更加彻底有效。

        但是,当时即使是新中国,仍然极少有男性去做手术。现在,时代进步了,有少数男性这么做了,他们的妻子会非常自豪,也回极大地促进夫妻间的感情。

        另外,你指望没有生过孩子的人了解带孩子的辛苦:那种生怕弄丢、受伤、生病的担忧?那种每天必须接送的责任?那种晚上睡觉被吵醒的或无奈或狂暴,那种没地儿喂奶之后不舍得断奶的纠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我曾经对父母说,为什么每天要做这么久早饭,吃片面包就行了嘛。我也不理解他们的养生,甚至觉得老爸很怕死。是的,没有生病的人怎么会知道生病的人的痛苦和恐惧。

       我还对父母说过,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服侍照顾对方?为什么要生小孩,麻烦死了,不生就好了。父母说,不能这么没有责任心。

       但是,这些答案得自己找,必须得自己经历,必须是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我不想等到有一天,被问到为什么,只有无奈的一句,“大家都这样啊”。为什么大家都要这样?我能想到以上那些,因为我是一个女生。但我现在没有答案,因为我没有生过小孩,没有结过婚,甚至都没有男朋友。光对这些的研究就让人不寒而栗,但我只能迎头赶上,没有人能救赎你。只能靠你自己的乐观和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勇气。只能做一个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一句话可以化解,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永远多为别人着想,永远做人品端正,不损人利己的人,否则,即使再怎么锦衣玉食,内怀自私凶恶,无异于玉碗盛屎,让人掩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即使不懂,也请慈悲。尤其面对努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

        即使达尔文对人类进化也持悲观态度,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还是应该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即使慈悲和怜悯要求我们倾听那些苦难,但是我们仍要尽力帮助更有需要的人,保持那乐观的向前的心;即使一无所有,我么也要付出。我们越是缺乏,越是要布施,也越能从布施中感到价值和快乐,那种真诚的付出的开心,而不是在坐拥金山后的难以返璞归真,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忘记初心,已经形成了顽固的理性的计算的思维,即使付出,也是清醒的施舍。

       就像神父把他所有的钱都给了那个不认识的人,而那个人把没用完的钱又给他寄了回来。往往是穷人更愿意帮助穷人,为着那种懂得和慈悲。即使我们认为世界不可能进步,我们也要乐观。即使我们知道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我,我们也要坚持,向你表达,然后勇敢的自己克服。就像我的很坚强的成为母亲的朋友,坚持着把生产当作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嚷着快点卸货;就像印度那个坚强的产妇,生产前挣扎着给自己化了个美妆。

       在不能让你理解之前,我们只好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同自己和解,当然,归根结底,我们是多么渴望对方的全然理解啊。父母做不到,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兄弟姐妹也许可以,但我们会有各自的家和后代。所以,可以理解我们对伴侣的那份期待:希望对方是灵魂伴侣、生活伴侣、事业伴侣,一生的好朋友和一生的亲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我们的冥冥中的另一半。

        因为,活着,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使命。或者,然后去感受他人的存在,最后,彼此都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个人,你希望是谁?这个人,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这之前,我会努力让自己不至于太急躁,太早地下定论,我们需要勇敢表达自己,同事需要悲悯所有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