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Day2 “主题力”: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是不是万事大吉

来源:花图问答

吕小赢:《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Day 2 】领读稿介绍

内容|命题力、主题力两篇文章(P19-P27)

主题|写作时,我们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拟好标题?

第五篇|主题力

先说明一下,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是第4和第5篇文章。但是,从逻辑上来讲,我们要先有一个主题才能更好的去拟定标题,所以我们就先从第5篇主题力开始。

Q1 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

Q2 应该如何去选择主题呢?

Q3 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主题呢?如何从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呢?

昨天我们讲了感受的三个方面,从感受自己的觉察力,到感受过去的现场力,再到感受身边的人和事的五感力。这些感受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无穷无尽的宝藏源泉。

Q1 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引经据典也不少,可是别人看了却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有的时候,甚至觉得你就是在写日记、写流水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的文字缺乏主题。

这也是作者在第5篇文章中提到的主题力。

为了讲解主题力,作者给我们讲了他和一个学生的故事。

有一次,作者退回了学生的投稿。这个学生呢,很苦恼,就跑过去质问作者。

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问了这个学生一个问题:“请问你这篇游记的主题是?”

学生回答:“我的游记写的就是山中一日游啊”。

这个时候,作者告诉学生:这不是主题,主题是一种选择。对于山中一日游的记录只是一种记述,但并没有主题。虽然游记里面会有很多的感觉和感受,但是缺少了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单纯的感受和添加了思考之间的区别,作者举了一个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例子。

弗罗斯特提到:两条路在林间分道很可惜,我只能选择一条,而此后风景将完全不同。

弗罗斯特通过在林间道路之间作的选择,讲出了人生中的选择。他的这篇游记,主题就从个人感受,升华到了选择的意义,也更能引起人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

主题就是一种选择,

主题之于文字,就如同灵魂之于生命。

有了主题文字就变得灵动,而没有主题就只能像是变形金刚那样,虽然制造了很多气势磅礴的场景,但是并没有能够提供选择的思考,也就没有了灵魂。

Q2 应该如何去选择主题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做《大英雄天团》,因为有了主题,有了灵魂,甚至打败了同档期的《星际效应》。

这是一个讲述弟弟为死去的哥哥复仇的故事。弟弟用“复仇”芯片取代了机器人杯面的“善良”芯片,想要毁灭敌人。而被作为工具的杯面,最后为了救仇人无辜的女儿牺牲了自己。

杯面本是为了复仇而生,但最后他为了救无辜的人,牺牲了自己。如果说杯面本来代表的是恨的话,那他看见了仇人女儿的无辜,看见了别人,看见了天地。

这种恨变成了爱。这份爱也让要复仇的弟弟,不再局限于仇恨,用爱将仇恨化解。最后弟弟用杯面拼死保住的“善良”芯片让杯面复活了。爱带来奇迹。爱才可以感动众生。

你可以选择恨,看见自己的恨,也可以选择爱,看见众生的爱。恨当中也可以握着爱,这也是选择,这就是主题。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好的文章选择主题的方式是从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

比如说游记的主题,并不仅仅只看到自己在山中一日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而是通过思考将这样一种感受进行升华,转化为对选择的思考,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思考。这样一种思考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这样的主题才能够有意义。

Q3 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主题呢?如何从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呢?

为了更好地写作,我们要注意去观察在文学作品中、在电影中包含的主题是什么,以及怎样呈现主题的。从模仿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进行思考和学习,最终学会选择主题、呈现主题,让我们写出来的文字更加灵动,更有生命力。

Day2 “主题力”: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            “命题力”:尽量尝试用具象或者动作进行命题,可以让文章更加出彩

02 第四篇|命题力

尽量尝试用具象或者动作进行命题,可以让文章更加出彩

Q1怎么样算是会起题目呢?

Q2好题目怎么取呢

当我们选择好了主题,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文字。往往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题目。这也就是作者在第4篇文章命题例中提到的内容。

Q1怎么样算是会起题目呢?

“今日头条”体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说过。有些题目会以:“震惊!这个地方发生了****”,“突发!********”来吸引眼球。或许,这能给我们的文章带来一定的阅读量,但这真的是一个好题目吗?

短期内,这样的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的兴趣,但是长此以往读者也会免疫。因为这种兴趣也不是真正的兴趣。

Q2好题目怎么取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父亲的爱》,大家是否有兴趣会去阅读?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这就像是收到了一张平庸的名片,我们也就没有兴趣去深入了解里面的内容,即使内文再精妆巧琢,也只能让写作者感叹知音难觅了。

而同一个主题,都是父亲的爱,有两个大文豪他们是这样写的——

首先,他们没有直接用抽象的“爱”作为命题。

朱自清先生选择了具象的《背影》,从背影来为伟岸的父亲定义。

龙应台女士则选择了动作《目送》来表达对父亲的不舍。

这两篇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用具象和动作来命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还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位广告公司的文案高手叫做买买氏。他为了帮助农夫卖出果园的产品,起了一个又一个活泼的标题,比如说“不喝药的野莲”、“疼狗狗的芭蕉”、“打高尔夫的玉荷包”等等,这些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可爱的画面,既吸金又有故事感,起到了非常好的带货效果。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用具象或者动作来命题,效果上佳

此外,动作后面还可以加上受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宾语。

动词与受词的组合,会可以引发读者不同的想象。

在《命题力》这篇文章里,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虽然很多人都说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先确定一个标题,然后再围绕着标题往下写,这样不容易偏题,但是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主题在循环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文章当中有意思的具象或者动作,就尝试用具象或者动作进行命题。这样可以让文章更加出彩、也更加有吸引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让我们总结一下:

三个问题

1、你所拟定的标题有没有画面感?

2、在写作时,你是否清晰地知道你的写作主题是什么?

3、你的标题和主题是否对应?

五个金句:

1、命题的两大诀窍,具象与动作。

2、抓到具象命题的要诀,让文章帮读者见象起义。

3、主题必须是一种选择。

4、习武之人必有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写作也是如此。

5、当你懂得选择,不仅是文章,就连生命都有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