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未来简史》系列读书笔记【第1章】

来源:花图问答

导语:这将会是一个系列的文章,不同于导图,也未完全终于原文的结构顺序。所有笔记的内容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链条及重点进行梳理而写的。

没有思考的读书就不是真正的读书,没有一字一句的敲打就谈不上对作者一笔一画的创作。

1. 人类目前的三大议题正在发生改变

议题之一:饥荒

曾经几千年来,我们都在为摆脱生活在生物贫穷线边缘而不懈努力,伴随饥荒(文中更准确的定位是自然灾害环境中)而来的可怕影响,除了庞大的饥民死亡数量和广阔规模外,更严重的是人在饥饿状况下所做的疯狂行径。比如:食粪堆里的死马或死猫。

除此以外,因饥荒而产生的生理反应-饿这种感觉,也无法和我们今天多天未进食的感觉同日而语。前者的饥饿是常态,面对下一次进食时间的不确定,人类能做的是绝望下的无力抵抗,而后者的饥饿是偶然,是通过意志力(或者信念)就可以化解的短暂矛盾。

现在,更多国家肥胖死亡的人数都远超饥荒和营养不良的规模。

趋势在转变:饥饿之苦—>饮食过量。

议题之二:瘟疫和传染病

过去,曾在世界范围随意肆虐的黑死病、天花等流行病,现在基本绝迹。前几年爆发规模比较大的疫情,如:SARS、禽流感都可以在医药科技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得到有效控制,且不至于形成大面积的恐慌。

如今,更多引发死亡的疾病是: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而非流行病。

趋势在转变:流行病死亡—>非流行病。

注意:这里对流行病的控制不是控制其发生,而是在发生后,人类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医药手段来防范疾病,控制发生规模,及减少由此而来的巨大损伤。

议题之三:战争

战争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作者通过全球因暴力、战争死亡人数逐年减少,给出了很多翔实的数据。但我感受到的更大的变化来自更细微的三点:

一是:我们对未来产生战争可能性的预期改变了。具体来说,就是国家、企业、个人在进行决策时多半不再考虑战争因素。比如:你在做跨国投资决策时,因为担忧该国发生战争导致经济损失而放弃投资。

二是:原来以掠夺物资、抢占资源为目的的战争方式已经逐渐失去动力。因为科技、人才为代表的新知识经济成为比物质更宝贵且能够获利的因子。

三是:战争方式进化推动了核武器等先进新手段的同步发展。而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即时发动战争,而是为未来某一时刻需要的有备之举(书中称:打破“契柯夫法则”)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人类有能力打破“丛林法则”,运用新的方式获得利益,而不用寻求战争,也由此让产生战争的动机束之高阁。

2.新的议题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可能的三个新议题,分别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化身为神。

新议题之一:长生

因为我们当代对人类生命的如此看重,所以我们会在未来将注意力转到长生不死。

与宗教对“死亡”的开放态度相比,科学的观点是:衰老与死亡不过是许多特定问题的总和。比如:心脏不跳是没有足够氧气到达心肌。而人体运行中许多技术问题的加总就会导致死亡。

所以,获得长生(不是不死)的关键就是:找到相应技术解决方案。还是心脏不跳的例子,我们可以电击,再不行直接换心脏。

但事情的另一面:我们现在的生活、职业情景都会因长生而发生巨变,比如:与一个人白头偕老的婚姻理念,在长生的无限时间里也许将不再实际。

更大的一个可能改变是:原来因为知道必定走向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时长里,我们会愿意冒风险追求“永恒的荣耀”。但未来,因为生命没有期限,我们会停止对艺术创作、宗教虔诚舍命追寻的动力。

新议题之二:幸福快乐的权利

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一直都有,过去几十年我们做的是:通过发展经济(包括衣食住行教育等一个体系的措施)来提升人类整体的快乐感。尽管从结果看似乎本末倒置了。

巨大的经济增速并未使得幸福感同速增长。包括:居民直接的主观幸福感数据,以及自杀率上升的间接指标。这里并不是说人们幸福感没有绝对提升,而是与经济巨大增长相比,增幅的变化并不大。

所以,作者推论:幸福感应该是有一个玻璃天花板瓶颈的。其中,包括心理和生物两个层面:

心理:幸福感来源于我们主观预期与现实的匹配度,而不是单独的客观条件。

也就是说,再巨大的经济繁荣如果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就无法使我们满足,进而获得不了幸福快乐感。

而现实是:我们的期望在不断膨胀,我们永远都无法满足。

生物:幸福或痛苦是身体各种感觉的总和。身体愉悦的感觉才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源头,而不是具体事件本身。

比如:失业引发沮丧,沮丧令身体不悦,是这种生物感觉让我们不快乐,而不是失业这个具体事件本身。假如哪一次失业你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遭受身体不悦的感受,那么你就不会不开心。

另外,幸福快乐的感觉只是瞬间产物,无法维持一生。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并更加努力,追求不断的持久幸福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们基因进化的发展,获得幸福感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比如:极限运动、冒险等带来的刺激,但仍不能打破短暂即时幸福的根本。

而也由此衍生出两个解决路径:

一是:佛教角度,降低期望,放慢追求快感的脚步。通过训练心灵,不追求这种来去匆匆的无意义感受,而是体察各种感觉的产生及消逝原因。

二是:生化角度,改变人类的生物化学来获取直接提升身体快乐感受。比如:使用药物。

新议题之三:神人

未来,人类升级为神的三个路径:

生物工程:刻意改写智人身体的遗传密码、重接大脑回路、改变生化平衡等;

半机械人工程:讲人体结合非有机的机器设备,从而超出任何有机人体。比如:仿生手、义眼;

非有机生物工程:神经网络将由智能软件取代,打造完全无机的生命。

这个议题实际就是:通过升级到“神人”而取得人类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毁灭力。

而它的实现包涵了前两个议题的推动,而三个议题本质融为一个:取得神性。

3.我们该如何面对新议题可能产生的新变化?

* 这种渐进式的演变过程,是人类在一点点的改变自己的一个个特质,细微且平常到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人类已不再是人类。

* 就算我们反应过来,有意识想去进行刹车减缓发展速度,也会因为看不到全貌而无从下手。

* 就算我们可以找一个领域下手阻止,也会因由之产生的无法估量的连锁效应而遭受全系统坍塌。

所以,作者对过往历史的研究,以及基于此(历史而不是现在)的预测(未来三个新议题)并不是希望人类就按此发展。

而是恰恰相反,他希望我们从这个历史预测中解放出来。

因为存在“知识悖论”,就是:不能改变行为的知识并没有用,但一旦改变了行为,就立即失去意义。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预测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正是因为资本家读到其中知识,进而改变自己行为(改善工人待遇等),消除了导致灭亡的可能因子,进而使得资本主义到今天还依然存在。

因此,作者在此提出的三个可能议题,不是要让未来就照此发展,而是给我们更多的信息,给出更多的可能选项,帮助我们创造和想象更多的未来发展可能性,最终有相对更大的自由去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