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估计会让不少人看了会觉得心里不太舒服的文章,因为这是一个有些争议的话题。
我只讲一下我的思考和想法,当然了,包括我的“价值观”。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
不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好,还是弘扬雷锋精神也好,我们始终提倡大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我个人也是很支持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毕竟我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但是,我们应不应该要求所有人都像雷锋一样呢?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可以获得成就感,那么这种成就感是否可以成为帮助别人的全部动力呢?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向别人无条件地请求帮助?什么时候我们又会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呢?
生活中,常常免不了找人帮忙。常言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其实对于熟人来说,谁也不会想太多。今天你帮我一把,明天我帮你个忙。也不需要太计较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朋友嘛!
说到这儿,注意一个词,“朋友”——前提是咱俩得是“朋友”。
第一,既然是“朋友”,那一定很熟了。叫什么?住哪儿?有没有对象?平时忙什么工作?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了解。
还记得毕淑敏老师写过一篇散文,讲的是“朋友的朋友”可能就不是“朋友”了。为什么呢?很好理解。A跟B很熟,B跟C很熟,那A跟C呢?可能就不一定很熟了。既然不熟,也就不一定太当真,甚至不一定讲信用。
第二,“朋友”可不是吃顿饭喝点酒就是“朋友”了,那得同甘共苦过,一起奋斗过。哪怕我们俩之前不熟,一起办成了一件挺了不起的事儿之后,很可能就成了朋友了。
像《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为什么拼命也要找到自己当年战友的遗体,那可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啊!
第三,“朋友”一般都有相同的价值观。“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两个人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原本就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那估计再怎么熟也很难成为朋友。
两个人的关系有多好,往往决定了彼此能帮多大的忙。
笑来老师说,人这一辈子,至少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怎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呢?如果有一天你被人追杀,那个人可以二话不说把你藏在他自己家里,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朋友。
对于这样的朋友,那当然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不过对于普通朋友,恐怕就做不到这样了,甚至他老是想找你帮点小忙,你都会觉得有点烦。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交情没有特别深的话,别“轻易”找人家帮忙。最好是仅靠自己的能力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当然也不要逞能。
实际上,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又追求进步的人,大家都是很愿意帮他的。如果自己本身就有一技之长或者能力突出的话,那么还可以交到更多优秀的朋友,互相帮助,走得更远。
之前秋叶大叔做PPT教程的时候,很多粉丝张口就要模板、要素材。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做渲染教程的大牛,说自己还在上本科的时候,经常遇到班里同学直接QQ扔过来一个SketchUp模型,说自己最近实在太忙,能不能帮忙渲一张效果图?
何其无奈,又何其悲哀。
所以,千万别让自己成为“伸手党”。
我也喜欢向别人请教,同样喜欢回答别人的问题。我也常常向别人求助,同样喜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多少少帮别人一个忙。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成长并帮助别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