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不聊拍打,说一说关于《道德经》的老子思想与庄子思想。
读经不一定非得弄懂所有的经文,而是与经典相对应的过程,读书万遍,其意自现。
读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能够与经文所对应,那个对应类似同频,会产生一定的共振作用。
读经典要多读原文,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白话解释,不管解释的再有道理,最多作为参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限制。
真正的经文应该是用来感应的,文字仅仅是相。
经典更像一本无字天书,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经历与阅历,可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理解,它可以对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翻开其中的内容,可能里面就暗藏着解释,为你答疑解惑。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它的空无性,代表的是 无限可能。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提到几次 我喜欢的经典,其中一部是《道德经》经常会翻开看一章。
无论是做人、做事或者是应用到养生健康上,都能够行得通。
疾病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情绪引起,而情绪的主要来源是生活中种种关系的不圆融,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不能圆融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种种因素 聚集起来,导致某种疾病,那完全可以利用经典中的内容来进行生活指导,在迷茫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坐标与方向,至少不会在暗夜迷失自我。
前段时间 我通篇读了一遍庄子,这两天是第二次读,有一点自己的小感受。
老子与庄子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虽然文字上有不同之处,但都能从中找到相同之点。
他们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背景、个人性格都有不同之处。
老子是官二代,本身是从政的,管理国家图书馆,在那个时代,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了。
因为图书馆里有历代思想文化著作,而且平时接待的都是皇亲贵族,能直接接触到核心人物,了解内部信息。
就连他放弃从政后,都是骑青牛出行,换在当代,至少是开着宝马、奔驰的豪车系了。
庄子有所不同,庄子给人的感觉 更像一位穿着打扮很普通的老者,走在大街上,就是一个普通老人,看不出什么不同。
穿着大拖鞋、大裤衩、大背心跟人交谈,跟他交流时,没有谁高谁低,也听不出他想教会你什么。
有问题了,他回答你一句,没问题了,他可能会坐在那里“抠脚丫子”,整天笑嘻嘻,乐呵呵的。
他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没有太多的定性,当有人问他问题时,他会天马行空的各种举例,有时候拿出孔子思想,有时候拿出老子内容。
没有太多的限制,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也不同。
庄子《大宗师》里有这么一段内容: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段文字说的是古之真人的一种无我状态。
古代的真人是什么样的呢?
不逆寡:不搞特殊,不刻意表现自己,一切顺其自然,缘来则应,缘去不留,过而不留痕。
不雄诚: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有多牛,有多了不起,觉得一切平平常常。
不谟士:做事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随缘做事,不好为人师,对周围的一切没有太多要求,不批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就这样,做了就做了,至于结果,没那么在意,不会患得患失,没有什么得失心,得到了不沾沾自喜,失去了也不痛哭流涕,后悔莫及。
该怎样,就怎样,该怎样,还怎样。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这段话有点像佛家说的 “金刚”不坏之体,不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影响。
当然 真人并非刀枪不入,也不是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能神话故事看多后,总想不自觉的给“真人”们加点特效。
不是有多么神通广大,而是内心不受外界影响,心不为之所动,因为无我,也没有攻击性。
复归于婴儿,就像一个婴儿的状态,他没有什么概念,常处在无我的状态中,所以毒虫不会蜇它,野兽不会咬他。
这种状态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专门有写。
真人他没有太强的自我角度,没有什么分别心,因为无我,所以就能容纳更多,包容性很强。
一些法术神通在清净的真人面前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为他的无我性,即使法术实施过来,也能全部被吸入,术 就失去了作用。
清净的人,不爱惹是非,比如有时候遇到职场中的风波,整个过程他浑然不知,自然就不会卷入其中。
等“风波”已经过去了,她才发现,噢,原来是这样...
庄子给人的感觉就像他所写的《逍遥游》一样,看起来简单,听起来普通,不受束缚,很逍遥,很自在。
庄子在生活中可能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头,平时可能也会“扣脚丫子”....
他是一位知道、入道的大智者!
以上是读过庄子后 个人的一点小偏解。
赵贤文 ∣传播自愈文化
传播践行 自然站桩,自然拍打
轻轻松松站桩,自自然然健康
轻松激活自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