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的主旨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自身利益。劳动仲裁案件最迟在25天内开庭审理,期间可以进行多次调解。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1年时效限制。仲裁时效可以中断或中止,具体原因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同意履行义务,以及不可抗力等。劳动仲裁对于员工的权益保护和利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分析
一、申请劳动仲裁多长时间能开庭?
劳动仲裁立案到开庭最迟为25天以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是什么?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限内不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就将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实现之权利的制度。仲裁时效是当事人请求通过仲裁解决劳动纠纷的程序性权利的有效期限,因此意义重大。
(一)仲裁时效的期间及其起算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二)仲裁时效的中断
仲裁时效中断,是指在具备一定的事由时,已经计算的仲裁时效归零,重新起算。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原因有:
(1)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2)当事人一方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仲裁时效中止
仲裁时效中止,是指在具备一定的事由使当事人申请仲裁存在障碍时,暂停时效的计算,待上述事由消除后,再继续计算时效。仲裁时效中止的原因有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
我国赋予员工可以提出劳动仲裁的权利,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自身的利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通常劳动仲裁会在受理仲裁案件的25日之内进行开庭的审理,期间可以进行多次的调解争取达成双方的意见一致。
结语
劳动仲裁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我国规定劳动仲裁立案到开庭最迟为25天以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会及时受理符合条件的案件,并通知申请人。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将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如果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终止后,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劳动仲裁时效可以中断或中止,具体情况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等。劳动仲裁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调解】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五十条 【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