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在重庆渝中区长大的山城娃儿,上个月第一次踏进东北沈阳,这趟行程原本是冲着长白山去的,结果刷小红书看到沈阳洗浴中心的帖子,大理石地面、温泉池、火龙浴、自助餐……图片滑到底,我手机都快拿不稳了。脑子一热,改签!先去沈阳!
九月的沈阳,凉快得让我这个重庆人差点没反应过来。先说洗浴。沈阳的洗浴中心,我进去第一眼就懵了。这哪是洗澡?这是宫殿吧!大理石锃亮得能照人影,温泉池咕嘟咕嘟冒热气,楼上还有电影院、书房、游戏厅、餐厅。我在重庆也去过的汤池跟这一比,简直像公共厕所。我在“其汇水悦”泡了整整一天,搓澡大姐一手下去,我差点没嚎出来——那力道,比我妈捶背还狠。搓完一身轻,裹着浴袍瘫在休息厅,我来了一句:“这才是人生啊。”
鸡架更是把我吃服了。重庆也有鸡架,基本都是炸的,撒点辣椒面。沈阳的鸡架,能拌能烤能烀能炒!老四季的鸡汤鸡架,一碗面配一个鸡架,撕开了蘸辣椒油醋,香得我连骨头都嗦干净。街边烤鸡架的大哥一边翻炭火一边跟我唠:“重庆来的?你们吃辣行,咱这鸡架不辣,很香的!”我猛点头,手里捏着鸡架啃得满脸油光。
锅包肉让我吃出了幻觉。我以前在重庆吃的锅包肉,要么太甜,要么太硬。沈阳的锅包肉,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酸甜汁呛得鼻子发酸,嘴里停不下来。我去的那家“群乐饭店”,老板娘看我不会点直接推荐:“老式锅包肉,得用白醋糖汁,别整番茄酱那套!”我吃了一口,当场想打包十份回重庆。
烧烤更是让我认知,重庆烧烤也好吃,但沈阳的烧烤,摊子能摆到半夜三点,羊肉串、烤油边、烤心管、烤面包片……炭火一烤,油滋滋响,撒上芝麻孜然辣椒面,我站在路边一口气吃了二十串,旁边桌的大哥还递给我一瓶老雪:“妹儿,整一口,爽!”我抿了一口,差点没呛哭——这酒劲也太猛了!
再说沈阳的人,重庆人火爆,沈阳人更火爆,是那种“直来直去”的火爆。我去西塔吃朝鲜冷面,老板娘看我不会拌,直接上手帮我搅和:“还说你们南方人不会吃,看我的!”结账时送我一份打糕:“尝尝,咱这旮沓特色!”我妈在视频里问我:“是不是看你外地人好骗?”结果一看小票,价钱实在得我想哭。
出租车司机更是人均“段子手”。从中街到铁西,司机大叔一路给我讲沈阳“鸡架之城”的由来、老雪花为啥叫“闷倒驴”、还有他年轻时在五爱市场倒腾袜子的光辉历史。我听得笑到肚子疼,下车时他还喊:“妹儿,多穿点!”
沈阳的风景也让我这个山城娃长了见识。故宫,我以前以为只有北京有,结果沈阳也有!红墙绿瓦,金龙盘柱,虽然比不上紫禁城,但那股子沧桑劲儿,让我站在大清门门口愣了半天。讲解员大姐一口东北腔:“咱这故宫,可是满人入关前的老家!”我一边听一边拍,手机内存都快满了。
浑河晚渡更是让我惊艳。傍晚时分,太阳斜斜挂在天上,河面金灿灿的,风一吹,柳树枝条乱晃。我沿着河边栈道走,看到一群大爷在游泳,他们扑通扑通往下跳,边游边喊:“舒坦!”。
不过也有几件事我没想通:
沈阳人咋那么能喝?老雪花一瓶抵两瓶啤酒,我喝半瓶就晕乎了,隔壁桌大哥一人干了五瓶,还在那划拳:“五魁首啊六六六!”我问我妈:“东北人是不是胃里住了个酒厂?”
沈阳话咋那么魔性?“嘎哈呢”“瞅你咋地”“嗯呐”“扯犊子”……我学了两天,回酒店跟我妈视频蹦出一句“这锅包肉老好吃了”,她笑到手机拿不稳:“你咋说话带大碴子味了?”
沈阳的楼咋那么矮?重庆全是高楼,沈阳一眼望过去,天际线平平整整。本地朋友告诉我:“咱这地震少,不兴盖太高。”我恍惚了一下——原来不是所有城市都像重庆一样往天上长。
这趟沈阳之行真的让我这个重庆人服气了,酸是真酸,酸得舒服。沈阳人说话冲,心眼实在;城市老,底蕴厚。我在沈阳那几天,天天啃鸡架、泡澡堂、逛故宫,笑得脸都僵了。临走那天,在桃仙机场我跟我妈说:“冬天我还要来,看冰灯、滑雪、吃酸菜火锅!”
沈阳的朋友们,啥时候来重庆玩?我们这没有鸡架老雪,但有火锅、小面、串串、江湖菜……夏天带你涮毛肚、看夜景、爬梯坎,热得你汗流浃背,保准让你辣得舍不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