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早晨总是温润的,海风拂面,街道安静。我拿着今天的行程单,和往常一样提早到了酒店门口等待。今天,我将迎来一个从中国来的中学研学团,共32人,大多数是初三的学生,还有三位老师随行。
作为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的一名中文导游,我见过太多团队,但每一批孩子都不一样。而这一次,我想记录下他们,让这段短短五天的旅程,成为他们记忆中一段发光的插曲。
【第一天】他们从疲惫中醒来,也在惊喜中睁眼
飞机抵达已是凌晨,团队在酒店稍作休息后,我们的行程从国家美术馆开始。刚走进展馆时,孩子们略显疲惫,情绪也不太活跃。但我注意到有个戴眼镜的男孩,一直默默盯着画作发呆。
我走过去轻声问他:“你喜欢这幅画吗?”
他说:“这让我想到我们学校墙上的画,可是这里讲得更细,我想知道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就是这个瞬间,我意识到:他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感受、来思考的。
中午时分,我们换到滨海蓄水区,我讲解了新加坡如何通过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供水的“新生水”系统。孩子们开始真正地参与,他们提问、拍照、讨论,有人甚至开始写下笔记。
他们不再是旅客,而像是一群带着问题走进城市的学生。
【第二天】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我是谁”的思考
我们走进小印度、甘榜格南和牛车水。每到一个文化区,我都会让孩子们分小组完成任务卡——找出一种当地特色食物、一句宗教用语、一件代表性服饰。
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位女生,她站在一间马来传统手工艺店门口,认真地用手机翻译“宋吉·马来裙”的由来。我问她:“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她答:“因为我外婆是印尼人,我有点像这里的人,可我从来不知道这些衣服的意义。”
她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线索”。
【第三天】南洋理工大学:点亮未来的那盏灯
南大的一位华人博士为大家介绍了校园文化、科研重点与留学路径,孩子们开始对“大学”这件事有了具象的理解。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男生在结束时轻声对我说:“以前觉得留学只是梦,现在觉得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是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第一次觉得“世界和我有关系”,这才是研学的意义。
【第四天】科学馆、生命与实践的连接
这天我们去了科学馆,从人工降雪到虚拟现实实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他们对每一个展项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有位男孩问我:“姐姐你觉得,新加坡的科学教育,是不是比我们更早开始?”
我没有正面回答,只对他说:“教育不是早不早开始,而是有没有好奇心,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了。”
【第五天】结尾不是散场,而是一场小小的告别仪式
最后一晚,我们在裕廊湖花园做了简单的“研学成果分享”。孩子们轮流上台,说这几天的观察与心得。
其中一个男孩说:“我以前没想过,我会喜欢一座城市,喜欢它的井然有序、喜欢它不大的博物馆,喜欢有个人每天都早起陪我们走来走去,讲很多我没听过的事。”
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全团开始鼓掌,我眼眶竟有些发热。
写在最后:作为导游,也是教育的参与者
我做导游很多年了,也接过无数团队。但这次研学团让我重新理解了“地接”这个词的含义。
它不是地面接送而已,而是让人“接触土地”、感受文化、触发思考。我不是在带团,而是在陪伴一场成长的旅程。
这就是我们在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所坚持的信念——我们接的不只是人,还有他们的期待、他们的好奇、他们对世界的初次想象。
孩子们走的时候,纷纷加了我微信,发消息说:“我们会再来。”而我知道,即使他们不再来,那座岛屿,那五天的旅程,已经藏在他们人生的某个角落。就像我今天写下的这一页日记,也藏在我的生命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