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科大学。随着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正式发布,学校在考生资格审核、专业布局、志愿填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为广大学子开辟了全新的升学路径与发展机遇。下面和小优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类考生新增资格审核
2025年,学校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依然分为第一类考生(即学业成绩优异的考生)和第二类考生(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国一国二奖项的考生)。在报名时间方面,两类考生存在细微差别,第一类考生报名截止于5月10日,第二类考生报名截止时间则提前至5月7日18时。这一变化要求第二类考生务必留意时间节点,提前做好报名准备,避免错过关键时机。
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强基计划招生流程上对第二类考生做出重要调整——实施资格审核环节。学校对所有报名的第二类考生结合学科特长成绩进行资格审核,并认定专业特长。只有顺利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才能获得第二类考生破格入围资格;这就要求考生在提交报名材料时,应精心梳理自身在学科竞赛中的突出成果、展现专业特长的相关作品或研究报告等,确保材料真实、详尽、有说服力,从而在资格审核中脱颖而出,为后续参与强基计划选拔赢得入场券。对于那些审核未通过的学生,仍有其他选择。一方面,若符合条件,他们可以第一类考生身份重新报名;另一方面,也可选择取消强基计划报名,另行规划升学路径。
量子信息科学
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类)涵盖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类(含化学)、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力学类(含理论与应用力学)、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物理)、地球物理学。而2025年,在此基础上新增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进一步拓宽学科领域,响应国家对量子科技人才的战略需求。
从招生专业设置来看,学校主要以大类招生为主。这种招生模式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科探索空间,入学后,学生可以在大类内深入学习基础课程,逐步明晰自身兴趣与优势,再选择细分专业方向。
志愿填报数量增加
在志愿填报方面,去年学校的招生专业(类)共有7个,要求考生从中选择1-6个专业志愿。而今年,随着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加入,招生专业(类)数量扩充至8个,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志愿数量范围也随之扩大到1-8个。
这一调整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考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知识储备、未来职业规划以及兴趣爱好,更为灵活、合理地规划志愿填报方案。无论是对某一专业有强烈偏好的考生,还是对多个专业领域都有探索意愿的考生,都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志愿意向,大大提高了被心仪专业录取的可能性。
考核内容有调整
在校考方面,对于第一类考生,依旧采用“笔试+面试+体测”的模式。其中,笔试占据200分,综合面试占70分,二者共同构成270分的考核总分。笔试科目为数学和物理,重点考察相关学科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综合面试主要结合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和面试表现,重点考察兴趣志向、学科特长等方面内容;体育测试项目为50米跑。
而第二类考生,其考核模式变化较大。相较于2024年,今年取消了对获得国二奖项考生的笔试,所有第二类考生统一采用“面试+体测”模式。其中,面试形式为交互式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科爱好、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评估考生在学科领域的潜在能力与综合素养。这一变化意味着学校更加注重考生在学科领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备考建议:
1. 由于两类考生报名截止时间不同,考生务必牢记报名时间节点,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制定详细的备考日程表,将学科知识学习、面试准备、体测训练等任务合理分配到每天的学习计划中,确保各项备考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身心状态。
2. 第一类考生的笔试科目为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的备考需在扎实掌握高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数学方面,要深入研究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等重点模块,多做高考难题及强基计划历年真题,锻炼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物理学科则需对力学、电磁学等核心知识有透彻理解,可参考大学物理教材,提前接触部分基础知识,提升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查缺补漏。
3. 综合面试主要考察兴趣志向、学科特长等。考生应提前梳理自己在高中阶段参与的学科活动、研究性学习项目等,挖掘自身的学科特长和独特经历,形成清晰的个人陈述。此外,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尤其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相关的领域,如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培养自己对学科的深度思考能力,以便在面试中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