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南通市崇川小学积极开展各项研究课,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观摩学习
10月28日郁京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有趣的数学研究课《间隔排列》,让孩子“做数学,玩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78~79 页的内容,这是小学数学教材首次涉及到探索规律的专题,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引领学生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深思,突出规律的探索过程,促进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提升。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难点是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间隔排列中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郁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用串珠游戏引入课题,让孩子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新授部分,首先让学生在兔子乐园里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巩固对间隔排列现象的认识,在数个数、记录、比较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可能相差1,会用一一对应圈一圈的方法研究为什么一种物体比另一种多一个。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究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培养完整表达的能力,深化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的认识。接着,将兔子乐园里三种间隔排列现象抽象为图形表示,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想象能力。通过依次增加一个三角形或一个圆形,使学生认识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他们的个数可能一样多,也有可能相差一个。最后,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他们的个数可能有2种情况: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一样多。
三、巩固练习部分,第一个练习环节设计了轻松欢快的抢答游戏,使学生在观察、抢答、反馈理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第二个练习环节设计了排队游戏,第一轮练习男生人数确定时,要使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女生可能有多少个?分别怎样排呢?第二轮练习全班参与,在游戏中学习到:要想一一间隔排列地围成一个圈,男女生的人数一定要相同,这是因为将圆圈从任意位置切开,拉成一条直线,都要符合“两端不同,数量相同”的规律。
集体研究
王永慧老师
郁老师这节课一一间隔排列用串珠游戏引入课题,让学生知道“有规律排列”,生活联系实际,体现了新课标中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环节“兔子乐园里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让学生从直观物体排列规律间体验间隔排列在生活中普遍性。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动手操作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郁老师经过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凸显活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呈现出“间隔排列”现象的基本特征,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本节重难点的理解。
杨思雨老师
从新课标来看,这节《一一间隔排列》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郁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引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紧凑,由浅入深,从观察排列特点,到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探究规律,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多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练习环节也十分有趣,用游戏的形式,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在其中。但第一个游戏规则较为复杂,最好把规则出示在白板上再进行,帮助孩子理解游戏。
最后,时间方面还需稍加压缩控制。
缪霞老师
郁京老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发言很有条理,声音也响亮。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环节,郁京老师指导明确、详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创建,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将生活中的物体抽象成数学中的圆片方片等,便于寻找规律。最后的游戏环节将课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爱上数学。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好课。怎样让高年级的学生也像这样爱上数学,值得我们关注。
庞治霞老师
郁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关注了基于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现实经验来组织教学。生动有趣的、真实的情境、好玩的游戏都能够激发孩子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郁老师在执教 《间隔排列》这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分析问题。当学生发现规律和建构模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她还创设了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感悟中找到方法,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在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中,了解了简单的间隔排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
樊书琴老师
一、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一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郁教师明确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确保了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使整节课内容充实、有序。特别是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用具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了间隔排列的直观印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特别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的正确率和速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掌握了较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张云啸老师
作为“探索规律”专题活动的种子课,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分析、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本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对应的思想及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积累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郁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丰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样的间隔排列素材中“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经历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排列的特征,形成间隔排列规律的表象。通过对四组素材的观察、比较和讨论,学生主动发现一—间隔排列现象,总结间隔排列 物体的特征。
(2)放慢探究脚步,借助四个核心问题驱动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究,在观察、比较、操作中逐步完善对间隔排列现象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把握间隔排列规律的本质,感悟一一对应思想,积累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
(3)巧妙变式,游戏化作业练习,在应用规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切切实实把握间隔排列规律的本质。本节课采用游戏围一围,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出必须要两端物体不一样,男女生数量相同的结论。
学也无涯,教也无涯,老师们深知一个课例的结束绝不是终点,更是一场成长的修行。只有立足于学生和课堂,不断精进,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方能在教育的路上循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