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惯性》教案

来源:花图问答
《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精选7篇) 《惯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 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

1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

1.惯性小球试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

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同学操作)

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2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

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四、同学练习 1.章后习题1 (老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老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老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3

(同学答)

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同学答)

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同学阅读五分钟)

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同学回答)

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4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 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

5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

1.惯性小球试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

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同学操作)

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6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

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四、同学练习 1.章后习题1 (老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老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老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7

(同学答)

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同学答)

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同学阅读五分钟)

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同学回答)

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8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 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

9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

1.惯性小球试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

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同学操作)

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10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

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同学回答:老师讲评) 四、同学练习 1.章后习题1 (老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老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老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11

(同学答)

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同学答)

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同学阅读五分钟)

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同学回答)

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12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4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 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学问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

13

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 (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

14

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

(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5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15

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 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学问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 (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

16

盒落在何处.

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

(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17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6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 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学问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8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 (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

19

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

(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20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7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讨论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同学主动参加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观性。

【学情分析】

初二同学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力量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力量较弱,有肯定的规律推理力量。因此“课堂中的教学试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试验,从而让同学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学问的延长,同学虽然了解、也能讲诞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学问来描述还存在着肯定的困难。而这样支配能让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会解释惯性现象。

21

过程与方法:

培育和提高试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 应用惯性学问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争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 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 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肯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熟悉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试验探究:

1、笔帽试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试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老师增加试验:

3、移动水杯试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试验-----气体具有惯性 。

22

同学概括:全部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试验是同学的思维支撑点,通过试验同学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老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分,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分。 二、 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试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讨论的对象? ⑴讨论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⑴由于惯性,讨论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同学争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终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同学还不是很娴熟,老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试验激发同学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同学进行争论沟通:免费旅游的方法可行吗?

同学争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3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连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⑴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⑴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同学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沟通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同学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旧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同学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学问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同学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旧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同学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同学表演:(同学具有特别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快乐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学问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呈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又通俗易懂。)同学很简单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旧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同学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势变化 同学表演:(该试验前半段应当说特别胜利,汽车启动和刹车

24

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势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详细。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势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同学而言,解释这么简单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假如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老师要特殊重视,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同学分析、想象、设计、制造,这是进展同学力量的关键环节,要给同学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力量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供应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对于接受力量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胜利。“沟通”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老师可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也可全班沟通。)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头用多种方式的试验展现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试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抱负。试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同学为主体,让同学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呈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同学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老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同学将理论学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同学课后要多观看,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学问带入社会中。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