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父母的血汗钱,孩子的智商税

来源:花图问答

人是铁打的,床是磁做的。冬天太寒冷,让我无比眷恋温暖的床。

在突然降温的11月8日早晨,忘记上闹铃的我就这样昏沉地睡了过去。

一觉醒来,屋子已无比明亮,窗外偶有不为严寒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嘲笑身为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我竟然不遵守规章制度,放弃了宝贵的学习知识的早晨而闷头睡觉。

这段话,在我的脑海里泛了一个月的涟漪。

直到今天,满月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写出来了。

1   旷课,是智商税的开始

11月8日,一个普通的日子。

早上7:50,我和往常一样,照例走到了教室里,8:00-10:00,第一节课。

79个选课的学生,只到了40多位,空出的座位有30多个。

仔细问了原因,那一天,没有任何安排。

第一次,占着课堂的时间,我把这30多个名字一个个找了出来。

第一次,要求这些缺课的学生,把没来的原因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我想看看这帮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第二次上课前,30多份的“检讨书”一个不差地交了上来。

开头的那段文字,就是摘自一个学生写的检查,叫做“检讨书”的文章。这是一个有文采的孩子。倘若有自己的自媒体,一定会吸引很多死忠粉。

智力超群的孩子,比比皆是。

另一份检讨书,描述了从自己一个人旷课到带领整个宿舍人旷课的历史。

更多的检讨书,出现了几个共同的词:“懒惰,认为老师不会点名,任性,做错了,绝不会再缺课。”

我觉得不可思议,这30多个孩子,除了一个孩子考驾照,一个孩子生病,其余的都在应该上课的时间段,将铁做的身子贴在磁做的床上任性地做梦。

我莫名地想起了一个名词——智商税。我前几天刚刚熟悉的一个词。

按照百度的定义,智商税是指由于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花了冤枉钱,这些冤枉钱就被认为是缴了低智商税。

我的脑海中,又无端蹦出了一个句子:或许父母压根都不知道,自己的血汗钱,早就变成了儿女在学校里的智商“睡”(税)

我粗粗算了一下,我的课程,72学时,每个学时30元,学生在自由选课的那一刻,已经为这个课程付费2160元。他们这一节课,已经睡了60元。

能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孩子,智力都比普通人,高一截。

在平常的生活里,购物时都是精于算计的聪明人,为什么对学费,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浪费?

学费,不仅是为知识所付的费,更应该是为纪律和自律付的费。

旷课伊始,你就开始上交智商税了。

不是为“智”,而是为“商”。

没有商业的意识,步入社会后,注定要吃亏。

2  食言,是智商税的升级

我一直在庆幸,我为这30多个孩子每人省了不只是60元,或许是后面的20节课,再加上下学期重修费的2160元的八折。

事实远比想象更打脸。

随后的几节课,明显地没有了空位。这样的情形,坚持了两周左右。

又一个周三,第一二节课的时间,我的好奇心又起:那些承诺绝不再旷课的孩子,到底在不在教室里?

这一次,花了几分钟,点了上次没来的学生,遗憾的是,上次信誓旦旦的孩子,有14位又缺席了。

这一次,轮到我尴尬了,因为上次,我当着全班孩子说:“写了承诺的人,再旷课,就不用考试了。”

我选择了相信孩子,孩子却将了我一军。

课间10分钟,匆匆赶来的几个孩子又交了一份“检讨书”,说着同样后悔的话,做着绝不再旷课的承诺,我却不知道,该信还是不该信。

我一直相信,孩子的话虽然天真,但一定发自内心。

什么时候起,连承诺都不这么可信?

这一周,我一直在考虑,是什么原因,让信任都岌岌可危

昨天下午,我不安地在点名系统里输下一个学生的名字,32次课,已经缺了14次。

我不敢再查下去,这样查下去,这14个孩子,真的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了。

我不忍剥夺他们走上考场的机会,可他们怎么能这么任性地主动放弃?!

很多时候,我也一时冲动去买一些商品,有些买回来后,连价签都没拆,就被放弃。

或许,我的课程,在学生的眼里,就是那一时冲动买的商品?

这样的商品,大学里,他们买了多少回?

为大学课程所付的费,绝对不是买了一件单纯的想扔就扔的东西。

至少,每一门课程,都是在为你的毕业证做积累。

我从来不要求学生必须来听课,也轻易不占用上课的宝贵时间来点名。

我希望学生写的不来上课的理由是:“我在图书馆自学,比上课效率高。”

或者是:“我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分不开身。”

哪怕是:“我去参加马拉松了,那个日程没法改。”

我都会有莫名的欣慰

我害怕他们写出的原因是:“没有理由,就是懒散,睡过去了,起不来。”

更不愿意见到的是“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知道该来上课,但侥幸让我逃课了。”

可惜的是,事实往往比想象更打脸。

大多数旷课的孩子,就是“我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那种“聪明”而又无奈的人。

这样的人,注定要交更多的智商税。

知道做错了,还放任自己再犯错,是智商税升级的模式。

食言开始,你要交的智商税,就不仅仅是学费了。

不是为”智商“,更为“信任“。

不仅为智和商所交的税,而且是复利的累积。

没有了信任,到哪里都会吃大亏。

3     认知,是智商税的克星

这两天在翻蔡垒磊的《认知突围》,有个标题引起了我的好奇。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这句话,就是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变体。

他写到,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是认知能力受限

90%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而不愿意变得更好,只是因为懒。之所以选择懒这个行为,本质上是不能看到做这件事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学生们旷课,或许最直观的理由是懒,而实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上课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无论我说多少次,根本不起作用。

除非他自己认识到了,才会有可能。

这就是认知的提升,不能靠别人,得靠自知,这才是最让人为难的事情。

仔细看看“认知”这两个字,方能明白认知的核心。

“认”这个字,言字旁,右边人,提升认知,关键在说人;

“知”这个字,左边矢,右边口,闭上嘴巴,关键在行动。

不能识人,不能行动,再多的说教都是浪费。

前几天,和老公谈起一件事,说起北大MBA上课的一些事。

他说,明显感觉这周上课的老师比起前两周差了好多。

前几周的老师讲课接地气,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意。这一次,好像只讲了内容而已。而复杂的内容,听得云里雾里。

他和几个同学聊这个事情,一个年轻学生的思维让他惊奇。

那个孩子没有说老师好坏,课程难易,只说一句话:“能站到北大MBA讲台上的,一定是有他独一无二的价值。至少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强很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深以为然。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上课,我们学习,就是增加自己的认知。

发现值得学习的内容,远比老师本人,课程本身重要的多。

学习本身,没什么形式,发现自己的差距,采用各种方式来补给,足矣。

找到自己差距,便是节省智商税的开始;

提升自己认知,更是智商税的终结之时。

4  努力,跳出智商税的怪圈

即便父母的血汗钱,都变成了智商税,你也要努力,跳出智商税的怪圈。

为知识付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知识第一次作为产品,登上了互联网的大雅之堂。

唯我独尊的模样,俘获了无数文化人芳心。

层出不穷的猎奇,撬动了多少年轻人钱包经济。

步步紧逼的逻辑,引起多数中年大叔大妈的焦虑。

2017年,知识付费呈现井喷之势。

在这一年里,很多知识平台拔地而起。

罗胖的《得到》上星光闪耀,吴军,万维钢,薛兆丰,轮番布道,让多少人没有了空闲时。

混沌大学里,千元学费,挡不住入学的热潮,“我是混大的”成为了名骚一时的时髦语,多少痴迷者没有了节假日。

S商学院,在2期写作课后,毅然成立。社群里,鸡血都是小事,写出自品牌只是老掉牙的宣传语,确实有一伙来“拼命”的热血人。

我相信,今后的几年,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演出依旧繁花似锦。

我更相信,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校里,仍会有一些付费的灵魂在真睡。

我知道,职场里,有一群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人,4点起床,抓紧每一个工作间隙。但我不希望,这群人曾经是那些在应该上学的时候睁不开眼,迈不开腿,动不了脑,只想轻松的人。

学费,是父母的血汗钱,而不是一时冲动所交的智商税。

学费,不仅是为基础知识所付的费,更是为自律自强所买的单。其中包含父母的拳拳爱心,更包含为知识所付出的所有艰辛。

象牙塔,不是"智"上线,"商"缺席的智商税的集散地,而是“智”向远大,“商”机无限的未来人才的发源地。

就算智商税,也不应该用父母的血汗钱,太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