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365/2361
一个班级,一间教室,一群孩子,如果要成长,就必须要动起来。
教育心理学专家洛克说:教导儿童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一种游戏。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比游戏更深一层,那就是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生活,获得知识,健康成长。
孩子的生命是鲜活的,鲜活的生命需要鲜活的生活来搭配,鲜活的生活就是活动。
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没有活动的班级不会成长,没有活动的教室是一潭死水。
2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主题班会,其他的还有队会,动员会,总结会等。
无论哪一种都是班级活动,或者叫做集体活动。
活动是孩子们自我教育的平台,是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途径,也是集体向心力的塑造方式。
如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陈旧的内容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需求,我们既要遵循孩子的生命规律,还要依据时代需求,给班级集体活动注入新的道德元素。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时间来做推动,需要长期的付出。
3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里,有着许多传统的教育活动。
对于这些传统教育方式,我们要做的不是全盘否定,推到重来,而是挖掘赋予新时代的元素。
“角色扮演”不可或缺,有些多种呈现形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小品游戏,情景扮演,情景剧,哑剧,戏剧等。
孩子在参与过程中,积极与角色融为一体,内心才会被打动,角色里的道德元素也才会被吸收内化,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行为。
也因此,皮亚杰说:任何学习都应该从情境开始。
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们的道德形成,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可以完成的,班级秩序的形成立竿见影就可以的,都需要长期的坚持。
由此,我们做老师的,要把活动设计成相应的系列,结束之后才能总结优点,发现不足,并做出下一步的应对举动。
活动的连续性,还在于抓住个别带动全体。
活动中,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得抓住这个孩子的现有情况,分析不足,做出应对的举措。
其实,这一个就是这次活动的核心,由他可以窥全豹。
5
在活动中,要尊重孩子,这是活动最需要牢记的要求。
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形成。
所以,在所有的活动中,对孩子的尊重要时时刻刻落实下来。
尤其孩子面对的是个丑化的角色,极有可能让与这角色合二为一,把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以为老师安排的这一角色日故意在丑化自己。
由此可见,给孩子安排角色,是个极大的技巧,一不留神就会走到预期愿望的背面来。
6
综上所述,班级活动的开展是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的,但又不是呆板固定的,要目标确定,方式灵活。
赋予活动新的道德元素,要注重活动的长期性,总结性,个别带动与群体学习结合在一起才可以。
既然是活动,那就需要动,方法动,策略动,运行动,孩子动,才能动得有方向有目标,把根基扎稳,把目标内化,孩子们才会收益,班级才会改变成为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