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常人马克思,他是可敬的,他为人正派、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是艰难的,他一生颠沛,贫病交加。他是幸福的,他拥有挚爱的妻子,乖巧的孩子和忠诚的朋友。相比作为伟人的他,我更羡慕作为常人的他,希望能够像他那样生动的、自信的、执着的、坚强的活着,充满对生活的希望、对家人和朋友的爱、对事业的坚定、对未来的信念。
可敬的他
不畏权贵。早在少年时,同学们劝马克思去巴结从特利尔调来的上层人物,他坚决拒绝了。他认为一个人有了知识才会有力量,才能变得三头六臂,所以,他决心对那些“靠山”“活的不去拜访,死的不去吊唁”。此后一生,马克思在任何时候不对反动政府权贵低头,始终保持高傲的气节。
也曾叛逆。在大一时,他经不住同学们的劝诱而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并被推选为特利尔同乡会的主席。有一次他因夜间和同学们喝酒,喝的酩酊大醉,被学院的法官禁闭了一天。还有一次,马克思竟和一位贵族出身的浪漫弟子偷偷的进行决斗。当然这些“活动”马克思都诚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不允许钟爱的儿子自己毁掉自己,于是把他转学到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学风很好,费尔巴哈对柏林大学的评语是:比起这里的大学来,其他大学就是不折不扣的酒馆。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后,又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发奋读书,从此开始开挂的人生。
题外话:1.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时刻的引导;2.环境对孩子成长关系重大,孟母三迁依然有道理,不要过分相信青年人的自制力;3.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年时代是人生黄金阶段,直接决定人的一生。
走近常人马克思博览群书。过人的勤奋和过人的毅力。他日日埋头工作,连躺在床上养病的时间也用来钻研科学,人们称赞马克思:“他的职责就是什么都要懂。”马克思还研究了语言学、数学、自然科学、历史、文艺等,除了德语,他还学习英文、西班牙文,很快掌握并很精通。学习和研究数学,他把研究数学作为调剂胃口的手段,甚至在家里出现不愉快的事情,他也用研究数学来解决思想上的苦闷。他自己得出结论:能够用来使他心灵保持必要平静的唯一办法,就是研究数学。在自然科学方面,马克思从42岁起,研究得比较广泛,从应用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工程学入手,之后又研究了自然史、物理学、化学、光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理学、组织学、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等等。无论哪一门学科,马克思都学一门通一门。
颠沛流离,生活窘迫。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以及对普鲁士政府的批判,导致被普鲁士等多国政府迫害和驱逐,四次被驱逐出境,退出国籍,成为世界公民,先后在巴黎、比利时、伦敦生活,颠沛流离。曾被驱逐,曾被拘禁,曾被房东赶出来,曾被人诽谤,曾被政府告上法庭,但什么都吓不倒他,打不垮他,马克思依然顽强的进行科学研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为了斗争,没有稳定职业,只能靠稿费为生,他还拿出费用支持工人革命,生活异常窘迫。马克思为了探索和传播真理导致贫病交加。最艰难的时候,一年搬五次家。他的六个孩子中有三个因生活条件差而夭折,直到晚年,生活的贫困才得到缓解。
走近常人马克思疾病折磨。他拼命的工作,大大超过了生理限度,过度疲劳引起了各种疾病。眼病、肝病、风湿病、牙痛、失眠等等。即便在生病期间,也从未停止过对许多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工作。
勤奋刻苦、惜时如金。马克思比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理论家、科学家更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他的工作量很大,除了白天之外,从傍晚起,一直不停的工作到早晨四点钟,睡四、五个小时候,又开始第二天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马克思中年后搬去伦敦生活,白天研究理论的工作是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内进行的。大英图书馆图书资料丰富,条件舒适,马克思只要一走进图书馆,大脑就兴奋起来,一坐下来就不知不觉过来十个小时。他坐的那个地方,地板被他用脚踏出了一个深深的痕迹。
崇高的爱情
走近常人马克思马克思的终身伴侣叫燕妮,是他们的邻居,也是马克思少年时“像慈父般的朋友”威斯特华伦的女儿。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除了非常美丽外,还有非凡的才智和崇高的品德。童年时二人一起游玩,两小无猜,彼此非常倾心。马克思十七岁时,燕妮二十一岁了,她身边不乏爱慕她的贵族子弟,她不追求荣华富贵,爱上了马克思。在马克思上大学期间,两人订了婚。订婚之后马克思就去柏林大学上学了,由于二人不在一起,马克思就用书信表达爱意,他写了三册爱情诗集。有一段写道:燕妮!笑吧!你定会觉得惊奇: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全部都叫做《致燕妮》?须知世界上唯独你,才是我灵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的神。这光辉照彻了我的心灵,透过名字就看见你本人。
燕妮接到这些诗集总是含泪读完。燕妮的回信同样充满对马克思的痴情。可是,这种热恋如不节制,会严重影响马克思的学习。父亲也批评他不成熟的爱情。马克思和燕妮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好,于是他们下决心控制自己的感情。马克思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爱燕妮已经如痴如狂。为了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他做了无情的自我批评,决心坚决克制感情。马克思二十五岁那年,他与燕妮结婚了。燕妮浓妆艳服,马克思容光焕发,所到之处人们都羡慕这对新婚夫妇。
走近常人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中等身材,肩宽额高,黑黝黝的面庞,满头黑发,目光炯炯有神。由于犹太人中极少有面孔黝黑,头发乌黑的人,家里人都称他为“摩尔”。燕妮漂亮又贤惠,对人和蔼可亲,雍容大方。她既是马克思的爱人,又是他可靠的秘书和书信代笔人(马克思潦草的笔迹,只有燕妮和恩格斯能看懂),还是富有智慧的顾问和战友。她一生忠实的同马克思并肩战斗,无私无畏,勇敢乐观,对无产阶级的胜利充满信心。由于他们相亲相爱,又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生活得非常幸福,感情很深。以至于两人经常在需要保持一定礼节和严肃气氛时,却笑出了眼泪。他们常常不敢面对面地看一眼。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目光一接触,就会忍不住大笑起来。有的时候,他们就像小学生似的竭力忍住笑,尽量避开对方的目光,故意看别的东西。可是,总免不了大笑起来。(这就是爱情的模样啊!)
走近常人马克思虽然由于结婚,由于生儿育女(他们生了6个孩子,因恶劣的生活条件有3个孩子夭折),使马克思的经济负担很重,但也由于结婚,得到燕妮这样的好妻子,马克思才能在事业上成就这么大的建树。燕妮始终在生活上关心他,主动肩负家务重担,分担马克思的忧愁烦恼。她常常去小店赊购食物,与债主周旋。遭到房东的欺凌和法院的威胁时,她还亲自去典当衣物,亲笔写信向朋友求助。为了让马克思将更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她总是尽量一个人挑起生活重担,甚至避免向马克思提及这些愁人的琐事。而且她还是马克思在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不可或缺的助手。因为他们对人类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燕妮乐观坚韧的性格,她总能在马克思最艰难的时候,默默的分担他的工作。她第一个阅读马克思的文章,提出中肯意见,她长年累月地担任马克思的秘书,夜以继日为他誊写稿件或者代写书信,或者在他的口述下写东西。燕妮对马克思交给她的每一件事都能认真完成。她常常称他为“太上皇”,也甘愿像顺从太上皇那样顺从自己的丈夫。有时候,她甚至带病完成马克思交给她的工作。有一次,她写信给恩格斯:“遵照穆夫提(对马克思的戏称)的命令,一个残废者替另一个残废者写信。恰理(给马克思起的外号)的半个脑袋痛,牙痛的很厉害,耳朵、脑袋、研究、喉咙都通,天知道还有什么痛。无论阿片酊或者杂酚油都不管用。”
走近常人马克思当然,马克思也不忍心让他带病的妻子工作,怕她过分劳累,影响健康。但燕妮只要看到马克思患病,特别是患肝病,就怕的不行,因为马克思的父亲就是死于肝病。所以,她总是竭尽全力去帮马克思分担,照顾和关心他,她还很爱护马克思的名誉,只要听到有人散步马克思的流言蜚语,她就非常痛恨那些诽谤的人。
她出身贵族家庭,受过教育,自愿嫁给马克思,过着清贫、凄惨的生活,一般人都会受不了,可燕妮从没埋怨过,也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她感到自己有这样一位为无产阶级、为人类解放奋斗一生的爱人而骄傲和幸福。不管再苦再难,一想到马克思在身边就心满意足了。
燕妮对马克思深厚的爱和支持,成就了马克思,又一次验证了那句老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燕妮真的伟大,纯粹,无私。
同样,马克思对燕妮也感情深厚,体贴入微,以致于马克思一刻也不愿与她分开。只要燕妮一时远离马克思,马克思就会把自己全部感情投入到怀念她。有一次,马克思夫人带着三个女儿回德国去了,快两个月还没回来。马克思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心,吐露自己的思念之情。燕妮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由于长期劳累和贫困生活的折磨,已是满脸皱纹。可是马克思对她仍然像初恋般充满热情。他说,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幅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都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的热情?!马克思在遭遇意外打击处于无限悲痛时,在遭受挫折损失时,有燕妮的陪伴,都使马克思更加坚强。他们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也一起享受了数不清的欢乐。
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和燕妮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走近常人马克思伟大的友谊
走近常人马克思1844年8月底,马克思以非常兴奋的心情接待了一位从英国曼彻斯特来的、衣着十分整洁、长得非常英俊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身材魁梧,举止矫健、谈吐简洁、气概英武,像个军人。他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们在一起畅谈了十天,发现彼此的观点是如此的相似,并决定合著一本书——《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书名是不是很有趣,马克思的很多论著都是批驳别人而写的),后来马克思将其改名为《神圣家族》。
走近常人马克思恩格斯生于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一位资产者。兄弟三人住在富丽堂皇的住宅。他们家有仓库,有公司,还有相当一批固定工人和“跑差”。恩格斯从小学习很优秀,但因为父亲的企业忙不过来,还有九个月就要中学毕业的恩格斯被父亲要求退学,到巴门的事务所工作,无奈恩格斯只能照做,那时他才十七岁。他很喜爱哲学,业余时间研究哲学著作,后来他还被迫去柏林炮兵旅服兵役。虽然恩格斯没有读过大学,但他非常勤奋,通过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他善于观察社会,有明察秋毫的政治眼光和敏锐准确的判断力。他写文章善于一气呵成,写的很快,通俗易懂。他与马克思经过短暂的会面,就发现两人的观点惊人的一致,自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从1845年其,马克思与恩格斯先后一起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走近常人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对科学理论工作兴趣广泛,除了和马克思共同研究政治经济学,他还爱好军事理论和语言学。他当过炮兵,参加过战斗,还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二百篇军事文章,成为军事理论专家。恩格斯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他学会了二十多种语言,有时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他就能学会一种语言,一旦掌握,就去翻译,并找会这种语言的人交谈。他长期把语言学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学及民间创作的研究结合起来,精通多种文字。恩格斯博学多艺,几乎没有哪一门科学他不研究。马克思很佩服他,常常向他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马克思经常对别人说,恩格斯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百科全书;他不分昼夜,不论饥饱都能写作,写的飞快飞快,机灵的出奇。
走近常人马克思而恩格斯更敬重马克思,说他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天才。他认为马克思比谁都站的高些,看的远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回忆说:“我一生所作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正因如此,他才决定牺牲自己的研究工作,去搞讨厌的商业。列宁曾说:“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死于贫困。”
走近常人马克思1845年,马克思初到布鲁塞尔时,非常贫困,囊中空空。恩格斯知道后,立即为马克思筹集一笔款子,并把自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第一批稿费送给了马克思。他写信给马克思:“我还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使你在布鲁塞尔安顿下来,所以不言而喻,我是万分乐意把我的第一本关于英国的书的稿酬交给你支配的,这本书的稿酬我不久至少可以拿到一部分,而我现在不要这笔钱也过得去,因为我会向我的老头借钱。至少,不能让那帮狗东西因为用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经济困境而高兴。”
在五十年代,一切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许多国家的统治阶级取消了出版自由,革命报刊被取缔,革命家没有了生活出路。这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分工:恩格斯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支援马克思,马克思则集中精力搞革命理论的研究工作。恩格斯起初是公司的助力兼办事员,工作繁忙,没完没了。恩格斯很厌恶这样的工作,但为了在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他不得不这么做。他也很渴望研究理论,只能挤出业余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恩格斯刚到曼彻斯特时,父亲每年只给他二百英镑,这二百英镑作为恩格斯和他爱人的生活费绰绰有余,但还要接济马克思一家就太少了。他要求父亲再多给点,后来还偷偷从公司取钱寄给马克思,被父亲发现,搞得父子俩很不愉快。过了两三年后,恩格斯在公司有了自己的收入,就可以多帮助马克思。直到1860年父亲去世,恩格斯成了“欧门——恩格斯公司”的股东之一,他不但可以给马克思寄大笔款子,还经常寄去大量物品。马克思一家对恩格斯无私帮助非常感谢,特别是他们陷入绝境时,收到恩格斯寄来的钱,全家人的心情特别的激动,孩子们总是高兴的跳起来“哇!救命钱来了!”。马克思常常对恩格斯慷慨援助感到过意不去,他多次对恩格斯说自己压榨了他,恩格斯总是笑着说,我倒希望有更多东西供你榨取。
走近常人马克思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居住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他们主要通过书信交流。二十年时间,有些书信遗失了,仅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的书信就达一千三百余封。书信内容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阶级斗争到党派斗争,从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到具体历史人物,从个人生活到工作学习,有些书信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他们之间偶尔十几天没写信,对方都会非常焦急和担心。他们的通信很亲切,很随便,也爱开玩笑。除了频繁书信,每年两人总要互相看望几次,相聚时,总是通宵达旦,谈到兴头时,两人笑的流出了眼泪。每次恩格斯来看望马克思,马克思都像孩子一样兴奋,在等待恩格斯的一整天,都焦急的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直到晚年,恩格斯搬来伦敦,才与马克思经常见面。
走近常人马克思不管他们中谁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他们总是主动的相互帮助度过难关。由于恩格斯经济上无忧,也没有子女,日子要好过些。马克思难处多些,生活贫困,家里人口多,发生的事情也多,每当困难,恩格斯总是从物质上支援,精神上抚慰他。马克思的孩子们对恩格斯特别亲,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对待他。没有子女的恩格斯也感到非常愉快。
走近常人马克思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神圣家族》大部分是马克思写的,但在出版时马克思却把恩格斯的名字写在前面。五十年代,恩格斯写了一百二十多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时都是署马克思的名字。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署的也是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可见恩格斯的正直、忠诚,他将马克思的研究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余生带着使命感完成这些工作。在生命最后时刻,恩格斯还在打算出版《资本论》最后一卷遗稿,但没来得及,恩格斯就与世长辞了。另外,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嘱,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
走近常人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命名,恩格斯这样写道:“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注。) ”
走近常人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以他们伟大的人格、醇厚的情感、无私的奉献为纽带,维系一生。列宁曾高度赞扬马恩二人的友谊:“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后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常人马克思,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可爱可敬的人,一个拥有崇高的爱情、伟大的友谊、幸福的家庭的圆满的人。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不论是顶天立地的伟人,还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都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