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趁着爸妈正在为明天过大年忙活的当儿,我来写篇文。弟弟也在忙着刷碗呢,他还小,对过年还充满热情。
就先来说说小时候过的年吧,大家都爱说记忆中的年味,大概就是小时候的年了。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对过年有印象是哪一年,只记得那时候奶奶还在,我还很小。我们村子的小孩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一到寒暑假或平日里的双休日,邻居家的小孩们都爱来我家玩耍。妈妈那时开玩笑说我家是孩子们的中心聚集地。热闹嘛,没什么不好,爸妈也都是开朗之人,不喜孤僻,我和弟弟也是。当然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寒假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天数着还有几天过年。那时候没心没肺,只知道过年能穿新衣服,能吃到平日里很少吃到的食物,爸妈也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对自己生气,另外,不用上学,还可以与许多小伙伴一起玩耍,对于那时小小的我们来说,过年简直是世间最幸福的事。
每年到腊月三十那天,家家都开始真正的忙活起来。尤其午饭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夜饭,爸妈在厨房里弄得热气腾腾,奶奶更是个好帮手,孩子们就在客厅或家门口闻着菜香,玩着擦炮,期待着除夕夜。下午过半,大概四五点左右,我和弟弟会兴奋的跑到厨房喊“该贴对联咯!贴对联咯!”而后爸爸会拿出对联和米汤,米汤是个好东西,用来糊在墙壁上贴对联,黏劲可大着呢。爸爸个子不算高,踩着凳子才能贴着门的上方,这对联贴好,挂上灯笼,年味十足,好一派新年新气象!
我们村里人吃晚饭大都吃的晚,菜地里的农活忙完才会回家做饭。这一年到头,大概也就这一顿年夜饭吃的最早,吃的最认真。鞭炮声陆陆续续的响起,家家户户便开始关上门吃团圆饭,从窗户往外望去,家家户户都燃着温暖的灯,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要说小孩爱热闹,对过年充满期盼,那老人也是。我觉得老人总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笑声里充满着对于儿孙满堂的幸福感和欣慰感,老人最容易孤独,所以每当过年家人都陪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也最容易满足。
那时候奶奶还在,我家与大伯家住在隔壁,奶奶这一年在我家过除夕,下一年在大伯家过。每个除夕夜奶奶都提着我们乡下很常见的炭炉烘手,客人来了奶奶会热情相待,等夜深了,邻里之间的跑堂拜年也差不多结束了,我会挨着奶奶坐在客厅里同她一起看春晚。她是老人家,熬不了夜,除夕夜也总睡得比我们早。
二零一一年除夕夜奶奶是在大伯家过的,可是她没有等来下一年。其实是我没有等来与奶奶过的最后一个年。在奶奶走的前一个星期,我也为奶奶写过一篇文章,那时候我才十一二岁,记不清当时写了些什么,但我能永远记得清对奶奶的感情。那时候写的语句大概生涩得很吧,有时候想起来还真想找出来看看,看看当时小小的自己,当然也留个纪念。只是时间一久,找不到也就找不到了,能记在心里的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奇怪,我只要一想起奶奶,好像何时何地眼眶都能湿润起来。比如现在,比如放假之前在学校的那天晚上,我家乡的室友与她奶奶打了通电话,我听见电话那头老人家殷切的问候她的孙女,我不由得鼻子一酸,眼眶红润,我有多久没听到这样的问候了。或许这才是思念的最高境界,看似没有想起,实则已经深深地刻在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念。
后来我也一年一年的长,越是长大,承担的事情也就越多,心智也越成熟,早就丢了儿时那种童真与稚气,哪里还有儿时对过年的那种期盼。
或许现在期盼的是团圆。不知不觉中我也踏上了去他乡的路途,也成了平日在视频里见家人,过年才回家还要担心抢不到归乡的车票的人们中的一个。往往到这个时候,你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你也有一个最温暖的港湾永远在那里等着你,无论外出多久,后来你说要回的永远是一个叫家的温暖场所。真真到了这个时候,也才能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所房子,它是一种情,一种温暖。你看你说要回家了,嘴角都忍不住扬起幸福的笑。早上醒来时打开手机屏幕就看见有人给我发消息,是中学就辍学在外漂泊的一个朋友。她说她已经在回家的车上。我激动,替她激动。我忍不住给她发过去许多抱抱的表情顺便说了句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她大概有三年没回家了吧,我想当她踏上归程的那一刻在外面所有的辛酸都随之殆尽。
这样说来真的要感谢过年,即使没有了记忆中的年味又何妨,我们过得是团圆,是幸福,是对新一年的展望与重新出发,是寄予所有美好的最重要的节日。怀念当怀念,这些好的寓意与传统也到底是继承下来了。
年味淡了,意义却越来越深。儿时过的是年,长大后过的是团圆。平日里能有几日如今宵般温暖,你高兴,父母也开心,这就是过年的最大意义。
所以,珍惜每一个除夕夜,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团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