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写作技巧分享001】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来源:花图问答
【写作技巧分享001】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入住今日头条2个多月了,凭借5个微头条加了黄V,现在也已开通了图文原创和问答收益等相关权限,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要上青云啦。

当然,我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目前正在努力。

从今天起,我会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分享在简书,希望跟小伙伴们共勉~

———————— 分割线———————

【写作技巧分享001】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我正在读《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一书,作者是日本的山口拓朗,他当过记者、编辑,后来成为了一位专业作家。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该书第一章第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山口拓朗主要论述了如何明确读者及其需求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将其理解为“如何将你的作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写作技巧分享001】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山口拓朗认为:

我们在写文章时,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写给谁看。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章,贴近对方的立场和心情,容易获得预想中的效果。

以作者为中心的文章,无视对方的立场和心情,很难获得预想中的效果。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练习,山口拓朗举了很多例子,这两个对我的启发最大:

1.假设Z先生要给小A写情书,直接照搬(复制粘贴)他三年前写给小B的情书,能行得通吗?显然是行不通的吧!?

2.大概20年前,山口拓朗送过一个绿色的花瓶给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他事先并没有了解她的兴趣和需求,收到花瓶时,她说:“阿拓,我以后还想和你继续交往下去,所以就直说吧……既然你要送我礼物,就应该送我需要的东西嘛。”

【写作技巧分享001】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

对于以上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

书中提到的“以读者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实际上就是我们写作时的心态。

我们大概都比较习惯“以作者为中心”吧。一是长期忽略,还没有意识到研究读者的重要性;二是沉浸在自我才华的展现中,顾不上研究;三是自持清高,我写我的,你爱看不看,不屑于研究。

对此,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是非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只要你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

如果你渴望更多人看到你的文章,那就不妨试试“以读者为中心”来写作。可以从书中提到的三个步骤入手:

a.了解读者属于哪种类型;

b.了解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c.采取符合读者兴趣和需求的方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的读者是一个群体,人数众多而且面相模糊,不像Z先生要追求的小A,也不像作者的女朋友,那样明显而具体,那如何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呢?根本就无从下手啊。

我觉得,可以先假设。我们可以先明确自己想要吸引什么样的人,然后凭着直觉和经验去推导他们可能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再尝试着呈现这样的内容。这时,就会有人来关注你。那他们是不是你期待的?如果是,可以继续之前的创造方向,反之,我们就要做出调整。

如何调整呢?

我觉得主要还是看读者的反馈。一是看读量,一篇文章读的人越多,自然就是越受欢迎。二是跟读者互动,这在自媒体时代实现并不难实现。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也可以和他们聊天,还可以看他们发布的动态。山口拓朗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十分合格的“读者”,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将读者的反馈信息拿来分析现有文章,哪些满足了,哪些没满足。那些没有满足的,又有哪些是我们有能力提供的?哪些是我们没有能力提供的?还有哪些跟能力无关,是我们拒绝提供的?

有能力提供的,要尽快提供。没有能力提供的,要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提供。那些拒绝提供的,可以暂且搁置一旁。相信山口拓朗在后来送礼物时,就一定听取了女朋友的意见,不然她也不会变成他的妻子啦。

为什么要强调“拒绝提供”?是为了我们能够始终处于主动,避免一味迎合读者,尤其是当读者提出不合理需求时。

如果调整力度比较大,那也不必犹豫。我们可能会想,在之前的路线上,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现在要来一番大改,岂不是太可惜了?其实,我们不必去计较之前的投入,那只不过是沉没了的成本。如果不做出调整,继续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行,那只能是南辕北辙,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何将你的读者从人群中拎出来?现在可以给出答案了,前面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一个小小的模型:假设—尝试—反馈—调整。你觉得呢?

【作者介绍】陈其实,自我教育研习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曾为出版社编辑。愿你从书中获得顺风而行的运气,也获得逆风起航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