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物”:对天地万物、对大自然的爱。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
我们的祖先聪明智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就有了明确认识。 早期儒家在《说卦传》和《易传》中都曾提到人的“性”与“命”皆源于自然,共同构成人的自然属性: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人体现为“仁”,就是所谓“仁也者,人也”,而“生”就是“仁”,所谓“生,仁也”。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类永远不能摆脱自然、超越自然,而认识自然,尊重自然。
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共生。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深入自然的:
“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苏东坡
虽十月初冬,寒风袭人,词人幕天席地、歌舞花前……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
君子之交,如松竹,高洁、清雅,淡如水;
弟兄之情,如鸟花,亲切、无间,共一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古人可以和大自然谈情说爱,大自然仿佛梦中情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喝酒没伴儿了?不要紧!天上有月亮,地上有影子。邀月共舞、对酒狂歌……
儒家“仁者”之三:爱物这是何等美妙的时刻!
这是何等多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