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父母的眼里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总是特别地漂亮聪明......然后,孩子们一般也总是自视甚高。
比如我,就总觉得儿子豪哥比别人家的聪明帅气。而儿子豪哥呢,也自我感觉良好。他做的题,一旦我提出与答案不符,这小子就质疑是不是答案错了,这算是另类的自负吧。
其实生活中,我也一贯自以为是。
年轻时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生活在假想之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像诗人一样寻章摘句,浪费光阴。当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自己,我都觉得自己这是与众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谁知道,同一个人,还是我,在青春之后的岁月里,我却无论做什么都随大流,投身芸芸众生的一份子呢?
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牙医室外坐着一群候诊的人,一个新病人这时走进了人群中,他按部就班地坐了下来。
忽然,牙医室传来一阵铃声,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并微微地鞠躬,铃声结束,大家都坐了下来,恢复平静。
新来的实验者觉得莫名其妙,他诧异地看了看大家,没有站起来。
随后,铃声又响起来,而且非常急促,人群有些骚动,但还是和前面一样的表现。如此几次后,这个新来者也开始和大家一样,铃声一响就站起来,微微鞠躬。
其实,除了新来者,所有的人都是实验人员,他们故意这样表演。
慢慢地,随着新的病人一个个加入,实验人员一个个地退出了,直到所有的实验人员退出,这个时候,剩下的其实都是毫不知情的病人,但是只要有铃声响起,所有的人还是都站起来,并微微鞠躬,做这个无意义的表演。
从这个实验中,我看到的是盲目从众。我想,很多年来,我也毫无疑问地是这样的人。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一些人生仪式,我总是人云亦云,并且很认真地执行,因为我不想和大家不一样。
人性是相通的,很多人其实都会这样,在走自己的人生路时,渐渐地泯然于众人。大部分人的人生都缺乏创新,原因是那个与众不同的自己,被内心雪藏了。
反而来,人和人之间有差异,但是也没有差异到完全不同,就好像树叶,不会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一种树叶和另一种树叶看起来完全不同,其实功能还是相通的。人,也是一样。
我们既担心自己和别人一样而被淹没,又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被排斥,心底千百遍地提醒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千百遍地叮嘱自己要成功,要有成就,要与众不同,当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时,却又竭力地表现和大家一个样儿,因为我们害怕被嘲弄,害怕别人不喜欢。
李笑来老师说,要正确地特立独行。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因为特立独行而在周围的人中不受欢迎......那就随他们去吧。
我想说的是,与众不同不是什么闪闪发光的特质,和别人相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最终没有创造人生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我坦然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将自己的运动碎片化了,就是将运动与日常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做,而不是特意地割裂开。这样一来,我成了异类,不仅仅是在家的时候“坐立不安”,在公众场合我也是我行我素。
比如昨天,陪儿子豪哥上奥数课,我在教室外面的长廊上,一边听自己的课写自己的东西,一边踱着方步,走来走去,偶尔还金鸡独立,交错高抬腿,折腾了将近两小时。其实身旁不远有椅子,我就是不坐,弄得一位老师善意地提醒我有座位。
坐着和站着,走动起来和躲在一间教室里,看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也许,周围和我视角不同的人觉得我奇怪,我却不这么看。我省下了时间,而且什么事都没有落下。
然后,我也发现,我以前和很多人一样,到一处总是“停下来”,静待命运的安排,然后慢慢地不愿意接触新事物,时间就这样模糊消融了,自我也不见了。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多角度地看问题很重要。无论孩子是与众不同,还是和他人一模一样,其实都不用太在意,只要成长还在。
父母要做的是,引领和鼓励成长;孩子要做的是,有时跟随,有时绕弯。因为教育要靠拽,拉,推,搡,既让所有人都感觉吃力,也对谁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