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老一辈糟糕的建议有哪些?几万人参与讨论,诉说着那些代代相传的育儿问题。

“对吃穿特别上心,但是对孩子的却完全漠视”

“不停告诉孩子家里穷,告诉孩子他们有多辛苦”

“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孩子是不能进行沟通的,服从才算是好孩子”

这一句句的吐槽,都是一个个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伤痛。

身体也许没有伤疤,可心理的创伤一点也不少。

这些轻视与强势的背后,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养育方面经常会有的问题——情感忽视。

他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孩子每天会说很多话,却没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的呐喊。

01

童年期情感忽视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过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这种方式非常不易察觉,表面上看和健康的养育模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本质上却区别巨大。

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父母也许是真心实意爱着孩子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爱孩子。

那些被“假装爱着”的孩子,也有着“有苦难言”的伤痛。说父母没有付出,可他们又真的付出了很多,说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可是父母却也真的在情感上忽视了孩子。

02

父母是孩子的“镜映”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这源于人类在远古时代,必须群居生活才能抵御野兽,与别人一起抱团取暖、互相保护,使人感到安全。

孩子的安全感,更需要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取,需要感受到“有人和我在一起”。

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的世界是没有镜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镜映"。父母冲孩子笑,孩子就笑,因为他们的“镜子”里暴力家庭下的孩子,看到的是温暖,是被看见。

父母对孩子冷漠,孩子会恐惧,会自我怀疑,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被爱。

长大后,一个人会不断重复童年令人沮丧的经历。生活中遇到对他们冷漠相对的人,不管是不是他们的问题,不管别人的冷漠是不是冲他们,他们都会回到紧张、自责的模式。

这些孩子会长大,会成人,甚至会成为世俗眼中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心里的痛,丝毫不能被名利所掩盖。

03

北大学霸对父母的“控诉”

写下字长文控诉父母的北大学子王猛,他的确是别人眼中的优秀学子,可是他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父母对他感受的忽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说:“小时候穿什么衣服,都要按照妈妈的审美。即使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全班都穿短裤暴力下的孩子,妈妈也要求他必须穿长裤。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明明可以上更好的学校,父母却以我受不了当地竞争,251中会培养我为名,强迫我上了另一所中学。”

王猛说很感谢毕业季中帮他的师姐们。

父母却说:“你整天那副气哼哼的样子,你瞧你认可过谁,你觉得谁对你好过?”

父亲狰狞的表情一直在灼伤他的内心,他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是否配得上成功?

像王猛一样,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暴力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都会带着类似的伤疤:

总是有莫大的空虚感,即使什么都有,却总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

恐惧依赖任何人,不愿意大费周章地寻求帮助:

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总是不切实际地自我评价;

充满负罪感和羞耻感,觉得自已做错了事情;

难以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不能正常倾诉自己的情感;

的确,只要有吃有喝,孩子都能长大,可是他们内在的小孩,却每天都在哭泣。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模式,有很多会被带到成年阶段。

而那些童年阶段被忽视的情感,全都被你转移到了他人身上。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