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老师们的感恩之心,应该从幼儿时就开始培养。让幼儿学会感恩老师,是幼儿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现在的社会中,有不少不尊敬老师的现象。我想:让学会感恩,如果家长们能够培养孩子们在幼儿时期的对于老师的感恩之心,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一、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一个不会知恩、报恩的人不可能对别人的付出感恩戴德,这样的人是毫无德行可言的人,人们也不屑于与这样的人交往。

1、有助于幼儿爱心、责任心的养成

感恩教育应从幼儿出生开始,从小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成人应把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和主动精神,对幼儿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交流,并尊重孩子的要求、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失误。在这种教育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一般自理能力强,有强烈的“我自己能做”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也会有较强的责任心。那些生活在充满民主、爱心和责任感的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和心灵能得到正确引导;那些受到的管教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孩子,他们的品格必定是富有爱心、责任心,是知恩图报的人。

在孩子的生活中,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力所能及的事学着做,如果父母过分关爱,会使孩子不懂得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并由此及彼地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

2、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感恩意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幼儿时期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占强势地位的时期,幼儿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这就需要成人一方面抓住关键期及时教育,以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心性未定之前实施感恩教育,防止不良影响的侵入,可以保证幼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如果不注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幼儿就有可能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并延续到其成人以后,从而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

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但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做好感恩的表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守信、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这道出了父母(包括幼儿周围的人)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1、了解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幼儿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成人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幼儿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成人要善于观察幼儿、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幼儿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他多难受啊。”幼儿在摘小花时就说:“你把小花摘下来,他多疼啊,他会伤心地哭的。”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

2、成人要做好感恩的榜样

要让幼儿学会感恩,家长和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须为幼儿提供行为的范例。因为幼儿能从家长、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如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孝敬、对他们为家人付出的感激;教师对幼儿的帮助(取放物品、整理玩具)、对保育员辛勤工作的感谢等等,都是幼儿仿效的最好的榜样,是无言的老师!榜样的示范能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了周围的人,成人要能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表扬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如我们平时把玩具看成是好朋友,当幼儿拾起掉在地上的玩具时,我会夸赞:“XX小朋友真棒,帮了好朋友的忙,好朋友会感谢你的。”在阅读图书时,有时当幼儿发现画面上隐藏的知识或较隐蔽的画面内容,我就及时地赞扬:“谢谢XX小朋友,你的眼睛真亮,老师竟没发现这个秘密。”幼儿在肯定、表扬中体验了施恩的快乐,自然会不断寻找施恩的机会,这种良性循环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成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为对幼儿灌输一些关于如何感恩的大道理,孩子就学会了感恩;不能在孩子面前说的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孩子的眼睛是真实、雪亮的,他们往往会以实际为取舍。因此,成人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幼儿树立感恩、报恩的正面榜样,这样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才会有实效。

三、注重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培养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培养能按成人的要求进行塑造。但他们良好行为的内化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耐心地、反复地加以引导、教育,让幼儿常怀感恩之心,并乐于付诸行动。

1、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感恩成为行为习惯

要让幼儿学会懂得感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起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也就是说幼儿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幼儿感恩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幼儿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无论是父母扶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幼儿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

感恩教育还可让幼儿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如教幼儿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在“教师节”送给老师;在“三八妇女节”送给妈妈;在“重阳节”送给奶奶、爷爷等,或是在平时为成人做一些小事情,如爸爸、妈妈下班了,为他们送上一杯水;上班时递上一双鞋;用餐时帮助摆碗筷……让他们在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中养成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让幼儿的感恩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2、用作品中的角色感染影响幼儿

文学作品(包括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蕴含了丰富有趣的信息,幼儿对于作品是很敏感的,他们关心作品中的人和事,把欣赏文学作品当作一次愉快的旅行、探险,希望从中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物,这实质上是在“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体验经历、体验情感)。他们能抓住作品的基调,只是限于语言水平而无法充分表达。因此,文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智慧体现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美,自然领悟作品蕴含的教育内涵上,让幼儿在各种具体的事件中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启发他们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感谢”父母;别人帮助自己时要知道“感谢”;和小朋友要懂得“友爱”,等等。使幼儿的直接经验与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迁移,让幼儿的灵感和表达愿望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生活经验得到了有效迁移,我们企盼幼儿理解的“友爱、奉献、学会感谢”等作品内涵也自然蕴含其中了。

3、家园及时沟通,强化良好的行为

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在家庭、幼儿园中培养的。家园互动是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增进了解、进行感情沟通的基础,幼儿在家的表现更真实、全面地显露幼儿的个性。通过沟通,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个性,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用文学作品或幼儿身边的正面榜样),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用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来引导、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也能起到纠正个别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大部分幼儿具有“两面性”,即在家表现一个样,在幼儿园表现又是另一个样。如在家吃饭要家长喂,在园则能自己吃;在家什么事情都要家长辅助,在园却能帮助老师、阿姨整理玩具等。有时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幼儿正面的行为)就能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如:家长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有好东西能与父母分享;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能自己吃饭、还帮老师、阿姨做事、同伴有困难能主动提供帮助等,这些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与肯定,能让幼儿产生自豪感而得到强化,形成一种定势,最后逐步过渡到在家在园的表现趋于一致。

让幼儿学会感恩,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品德教育,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学会感恩出发,同时注重幼儿爱心、责任心的养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老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老师,那么我想我们人类的文明将会倒退好多。所以,对于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心存感恩之心,要从小教育孩子,让幼儿学会感恩老师,减少甚至是杜绝不尊敬老师的现象的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