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史为保障质量,俄罗斯在整个教育领域推行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并根据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普通教育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国家教育标准。1997年,俄罗斯修改了联邦教育法,家教概念又重新回到了俄罗斯社会生活中。关键词:俄罗斯家教家庭教师教育改革彼得大帝时代到前苏联解体后一段时间里的俄罗斯教育,令许多俄罗斯人感到自豪。1697年-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考察旅行,他率先请来欧洲文化名人为自己教育孩子,由此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教育新风。彼得的做法从根本上摆脱了旧的封闭式教育模式,为俄罗斯培养新型开放式科学人才开辟了有效途径。外籍家庭教师们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历史观和启蒙思想,也使俄罗斯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加健康的学习、休息、饮食、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俄罗斯上层社会纷纷效仿彼得方式教育子女。外籍家教们教学成果显著:接受家教的贵族子女们举止优雅、视野开阔,精神品质和个人能力都大幅提高。五十年后,聘请外国教师从事家教,已成为俄罗斯贵族阶层的生活时尚。一、外籍家教来自于欧洲各地,具体国别视聘教家庭情况有所不同谢苗沃龙佐夫伯爵曾是俄罗斯驻英国的大使,他一直聘请英籍家教教育自己的孩子。
娜塔丽亚戈利芩娜是普希金《黑桃皇后》中的创作原型,她在英国度过了整个童年,接受了完整的英式教育。曾任俄罗斯科学院院长的叶卡杰琳娜拉曼诺夫娜达师科娃公爵夫人有爱尔兰挚友,她把孩子送到了英国。二、俄罗斯军人和商人家庭比较喜欢聘请德国家教德籍家教的特点是工作严谨认真、受教育程度高、思维哲理性强,这些作风和品质在俄罗斯商界特别受重视。德籍家教还重视培养女孩的持家能力,这也符合俄罗斯商人要求。还有许多俄罗斯富贵家庭对法国文化的优雅、浪漫情怀情有独钟,他们把法籍家教视为最佳人选。俄罗斯人在邀请法国家教时,既不检查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不需要出示介绍信等证明材料,可谓欢迎之至。在家教管理方面,俄罗斯适时颁布了相应规定。根据1757月29日的国家法令,外国家庭教师必须具有科学院证书或莫斯科大学毕业证书,没有证书者将被驱逐出境,雇主也将被罚款100卢布。从1804年起,中等教育学样也可以发放这种证书。孩子们从师家教必需学习的一门课程是外语,有的孩子还学两门以上(如拉丁语或希腊语)。在封闭式教育体制转型初期,精通外语不仅是接触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个人文化程度的决定性标准。熟悉多种外语(法语、英语和德语)的托尔斯塔娅女伯爵,及具有渊博外语知识的达师科娃公爵夫人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的文化精英。
家庭教学中还包括阅读课、古代史及代数等课程。普通阅读和语法规则课,可请俄罗斯本地家教(包括城堡教师、退役军人等)代授。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家教课内容有明显增加,实证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最有前途的前沿学科知识进入了家教计划列表。家教中的欧洲文化名人们掌握着当时国际教育理论最新成果,如启蒙主义思想。启蒙主义者认为“整个宇宙是由自然力量支配的,是可以被充分认识的”,这个观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相信儿童生长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启蒙主义教育家们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不对孩子实行体罚,代之以道德监督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要求孩子们自律、自尊、自强,保持严格生活规律和良好生活习惯。根据启蒙主义原理,家教们注重自然、社会环境及文娱、体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晚茶前,家庭成员们聚在一起听音乐、看报、闲谈,家庭教师则带着学生们避开喧杂去做自己的事。英国家教用清新环境和体育锻炼保证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注意房间的室温和通风情况,定时安排孩子到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如划船、散步)。家庭教师还是家庭舞会、家庭表演的倡议者和组织者。他们自己挑选剧本、编排节目,与孩子们一起娱乐。
三、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百年间,不同时期的家庭教育各有特点彼得一世推崇德国文化俄罗斯家庭教育,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俄罗斯流行德语,德籍家教也很普遍。到亚历山大一世时,法语成为正式的外语,法籍教师遂成为家教主体。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法籍家教给俄罗斯人的印象很深:他们信奉保守的天主教,其中有自由思想家、伏而泰主义者,也时常有意识超前的法国名流出现。他们天赋很高,熟悉法國最新语言。十九世纪头十年间,德国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及德国哲学、文学方面的独特魄力使德籍家教的数量上升。英式教育在俄罗斯家教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英籍教师的在俄的比例一直不大。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推出大量成果俄罗斯家庭教育,英籍家教的影响随之加强。十八世纪起,与家教形式并驾相驱的还有社会办学,即校办教育。彼得在引进外籍家教的同时还兴办各类学校,俄罗斯相继出现了高端科研机构、科学院所属大学及其它高等院校。经过150年左右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俄罗斯的欧式教育体系。但在早期国家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速度难以跟上机构建设速度,致使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实际上,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聘请家教仍然是贵族家庭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十九世纪下半叶在俄罗斯的“艺术黄金时代”中,许多世界一流文化巨匠们(如普希金、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都有家教背景。
直至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皇室及贵族阶层仍保持着家教传统。俄罗斯民族整体崛起离不开彼得大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俄罗斯家庭教育,单就教育而言,俄罗斯家教居功至伟。在外籍教师参与下,俄罗斯教育在短短二百年间将分散在广袤土地上的落后民族推向世界前列,这在世界教育史上堪称绝响。但是,沙皇时期的俄罗斯家教也存在自身局限性,比如,尚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概念。有限的教育资源几乎完全被上层社会占用,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难以保障,在9岁以上的人口中80%是文盲。1918年苏维埃政权成立,推广以全民教育为目标的义务教育制度并获得成功。义务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俄罗斯孩子们接受初、中级教育权利,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由于当时义务教育法中的“义务教育”概念带有强制性,既与“必须到学校上课”的含义等同,致使以家庭聘请外教为特征的俄罗斯家教在此画上了休止符。四、1991年俄罗斯转向市场经济,家庭的决策功能加强父母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最理想的教育条件、寻找最合适的教育环境和受教育机会,致使家庭教育需求相应增加(比如,孩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需求及特殊少儿群体的特殊需求等)。1992年,俄罗斯颁布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权选择孩子在什么地方接受教育。
条文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家庭教育”一词,但显然关注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选择权。根据这项法律,父母有权在家教育孩子,即可以进行“家教”。但由于当时缺少细化的文字说明,孩子在家学习很少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帮助。不仅如此,校办教育固定思维模式还对实行家庭教育的家长们形成巨大压力:有的老师对在家学习的孩子抱有偏见,强迫孩子到学校进行特殊汇报;也有的老师否认家庭教育的合法性,坚决拒绝将孩子转入家庭学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无可否定:它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社会文化人士也呼吁政府,将家庭教育作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教育体系看待。1997 年,俄罗斯重新修订了联邦教育法。在第十章第一条中,对家庭教育形式 做出了明确认定:“考虑到个人需求和能力,教学大纲可以在教育机构的下列教育形式中存 在:面授、面授函授(夜校)、函授形式;家庭教育、自学、走读形式。” 至此,家教概念经历了近80 年的悬置后,又正式回到了俄罗斯社会生活之中。 解读俄罗斯家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