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案推荐: 《三峡》教学设计之二

来源:花图问答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推荐: 《三峡》教学设计之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f215.com精选阅读教案

月度教案精选 三峡教学设计篇一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月度教案精选 三峡教学设计篇一》,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思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教读本文,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三峡风光片,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三峡有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则”等虚词的用法,理解“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课时)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1、由《早发白帝城》导入:

2、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读理解,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正音:

2、解答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1、初读课文:并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

2、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3、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4、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5、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集体背诵全文

研读与质疑

1、播放《三峡风光》片,帮助学生理解。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a.1、思考问题:

b.(1)作者是从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

3、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对照着《三峡风光》片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4、学生质疑: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1、讨论

2、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作业

小结

七、教学反思:

[课件系列] 《三峡》教学设计(篇七)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系列] 《三峡》教学设计(篇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三峡的美丽景色;

能力目标:

能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情感目标: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1)师导:通过课文的学习,三峡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神秘的风光,雄伟的气势吸引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前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同学们,就让我们去做做三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三峡的知识,它神秘的面纱正被我们轻轻揭开,三峡确实是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浏览关于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关注三峡,赞美三峡。

三峡教案十四篇


为您提供有关“三峡教案”的一些重要内容中学范文网的编辑有备而来。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提供的有效支持。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还需要您自己决定!

三峡教案 篇1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培养热爱 祖国河山的感情。

3.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虚词;

2.对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

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笔下三峡之美,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欣赏三峡美景图片导入。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他是我国___(朝代)杰出的___家、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 三峡包括___、____、____。

3. 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略无阙处 哀转久绝 曦月 飞漱 重岩叠嶂 高猿长啸 沿溯

绝巘 乘奔御风 隐天蔽日 襄陵 瀑布 素湍绿潭

属引凄异 峻茂 泪沾裳

(重点强调:阙巘 曦裳)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读。听录音,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如何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方法指导:

(1)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轮读,每生一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齐读)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分读)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女生读)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男生读)

三、译读课文,掌握词句。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2. 检查提问,疏通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语:

峡: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亭午夜分: 自非: 夏水襄陵:

沿溯: 或: 虽: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回清: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良: 肃: 属引凄异: 响: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②绝: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ƒ属: 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四)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

②回清倒影。 (清: )

③晴初霜旦 (霜: )

④素湍绿潭 (湍: )

3.学生自由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如: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句中“或”就是有时,为何后句用“有时”不用“或”? 2.“不以疾也”中“以”的意思是什么?

四、梳理课文 ,整体感知。

1.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 夏水 春冬景色 秋天景色

2.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突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 摇曳多姿 秋:悲寂 凄凉 忧伤,令人伤感

五、品读赏析,三峡之美: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

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

如: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学生轮流发言:

生1:三峡的激流美,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水流湍急,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生2:三峡的深潭美,你看,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生3:三峡的瀑布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

生4:三峡的树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生 5:三峡的猿声美,你听,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2. 品读课文,说理解性的话:

同学们,三峡很美,文章分四段为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春夏秋冬。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一段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如: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体现的是一种“雄壮”美。

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体现的是一种“ ”美。

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体现的是一种“ ”美。

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体现的是一种“ ”美。

师引导分析总结,并板书: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欣赏赞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合作探究,赏析手法 :

1、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手法上妙在何处。

(提示学法: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示例:

生 1:妙在结构精巧,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生2: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

生3: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生 4:妙在语言凝练,“素湍”“绿潭”“怪柏”“林寒”“涧肃”一字而凸显特点,意境尽显。

生 5:妙在意境丰富,夏水奔放湍急,春冬水清悠秀丽,秋水肃杀凄寒 ,可谓风格迥异。

2、自由质疑,小结本课:

如:(1)本文的结构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2)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更反衬、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七.课外拓展,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处 (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5.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高峻美

水 夏季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奔放美

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清幽美

秋季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凄婉美

三峡教案 篇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略无阙处( ) ②曦月( )③飞漱其间 ( )④素湍( )

【小题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4分)

①沿溯阻绝( ) ②夏水襄陵( )

③虽乘奔御风( ) ④属引凄异(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小题4】从作者对三峡四季景象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小题1】①quē ② xī ③ shù ④tuān

【小题2】 ①逆流而上 ②上 ③飞奔的马 ④ 连接

【小题3】 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小题4】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峡教案 篇3

课型:研究性学习课

课题:《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八、提供网址:

九、成果展示:元旦之前,将开展以“走近三峡”为主题的论文交流活动。

三峡教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1、知识目标:

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

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三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像,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导人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画面作衬底,展示《长江之歌》配乐歌词,师生同唱《长江之歌》。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学生初读课文,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后,再限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教师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可设小台阶,予以解决。在准确理解课文大意后,大屏幕投影明确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I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0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上出示课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字,予以提

示,试着背诵课文。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o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山——奇险夏——急猛水—一春冬——清秋——凄凉

c.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学生的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大意对即可。然后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并展示课前找的图片,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a.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d.到了秋天,则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在赏析的同时要背熟这些句子。)

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O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O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讨论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峡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快的风景区——三峡。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大峡谷,全长约191千米,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得神韵。

1、认读词语

橘柚树 陡峭累累闪烁驳船

摇曳 消逝狭小清冽 朦胧

谷壑宛若金鳞巨蟒凌空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色的?

(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欣赏《三峡之秋》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三峡秋季之美。

2、自读课文,探究思考:

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1)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

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

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三峡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

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平静。

(4) 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

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后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日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三峡月光图)(汇报交流时观看图片)

3、朗读练习(出示重点句子,对比中体会)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的哪个景物?为什么?你能读读吗?

1)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2)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师:三峡从中午到下午的景色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明暗、动静的变化,体会长江的千变万化)

3)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想象月亮在三峡上上空的景象。(配乐齐读)

(重点词:忽然 巨大 扑跌 泻 凌空飞降 挂)

作者置身江上,以“泻”字,从上到下,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用“挂”字,从上而下,写出月光的静态美,如素锦,银光烁烁,丝般爽滑——温柔可人。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以山衬月,月光明亮、清冽;也以月写峡,三峡瑰丽、神奇。

4、思考: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首尾呼应。〉

5、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写橘柚树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看三峡的秋色,就要看“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它们的叶子绿得发黑,累累果实变黄并显露出来散发出清香的时候,三峡秋天的气息最浓郁——“成熟”了。)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填空

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色彩明丽、气象万千,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三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下面,请同学们追求这个目标,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你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右侧)师及时表扬声音洪亮,读的正确流利的同学。

3、师示范后,生自读课文加深巩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一)

边默读课文,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疏通文意检查,一人一段,师生评价。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估计有疑难的词:

阙 嶂 曦 湍

⑵ 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

略无阙处 重言叠嶂 沿溯阻绝 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生掌握内容后,自由读课文,巩固词句义。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2、生边读边准备。

3、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4、述: ⑴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着手。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三峡的美。

⑵师举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言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狭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5、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师适度把握)

五、背诵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指名背

六、教师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是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在放射着诗人瞩目的光辉。我相信,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9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两岸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

作文题:家乡的___(翠竹、夜色、柿子等)

三峡教案 篇10

三.综合练习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

2.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3.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

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4.课文在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寂静凄清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6.《三峡》的作者郦道元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8.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2分)

答: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教案 篇11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美。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领略山水之美。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3、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景物

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老师总结:

景物

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灯影峡

浓厚的江南风味

作者即景诗: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

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极为可怕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

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

典故:刘皇叔托孤

凄凉

三、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二、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品读⑦⑧段,品味生动地描写了江水的险、峡山之高、云雨之奇妙多变的语句。

学生发言后老师整合:

①“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②“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出一两丈高的浪堆。”“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③“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④“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快刀切成似的”形象地写出山的峻峭。

⑤“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像牛马,像虎豹”,形象地描摹出云的变幻多姿。

三、讨论:本文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参见教参)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旅游及大坝资料,对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三峡教案 篇13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 (2)沿溯阻绝( )

(3)虽乘奔御风( ) (4)属引凄异( )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B.相与/步于中庭。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虽乘奔/御风

小题3:翻译: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小题4:作者写三峡的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氛围?(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日光,逆流而上,奔跑的马连接延长

小题1:D

小题1: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小题1: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声,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分析,要求学生熟读,了解其含义后划出停顿来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注意“秋”字。猿声,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三峡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

3、把我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会作者着力探究和思索的内涵。

【教学方法】:

自读,师结合诗文适当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29)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回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逐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与标题有关的语句。

2、分组讨论练习一,请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1)这雨,是我前日从三峡带回来的。至今不断。现在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旅途归来可以带土产、带纪念品,难道还能带回雨吗?雨水“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1问与下文“至今不断”呼应,指几天来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样写,委婉、抒情,别具韵味。第2问:“湿了我的心”与下文“闷及无聊”呼应,指引起“我”翻阅有关三峡的诗书的念头,以至使“我”愁消闷解,享受无穷。

(2)譬如,我发现写“猿声”的诗可真多。而且这些猿声,竟千古不衰地表达了三峡中诗人们的旅怀。(句中加点的两个“猿声”寒意是否相同?)

明确:不相同,前者指猿的叫声,后者指猿声的诗句。)

(3)总之,这猿声是不断的,绵长的,日日夜夜地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是不是病句,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不是病句,而是继承了古汉语活用词语的传统,意思是使旅人在心头感到悲哀。

4.自由发言,指出你认为值得揣摩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三、小结

本文由于也回忆三峡之游、重温古人诗章起笔,写到有关三峡猿声的诗歌及其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悲秋之美的缘由,并对人类因大贪婪导致猿声绝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四、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1.从引述古诗、史料和传说中提炼、归纳出许多判断。

2.引用描写三峡猿声的诗句,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议论,使本文具有了融抒情、鉴赏、叙事、考据于一体的特点。

3.语言或直白、或含蓄,或典雅,或质朴。

最新教案: 船过三峡教学设计壹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教案: 船过三峡教学设计壹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要求:

1、 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 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 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1、长江以其雄伟磅礴的气势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纷纷前来观光游览,它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 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2、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归纳:百里三峡图里有哪些景物?为什么说它是百里山水图?

3、 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 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 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 、感情朗读

4、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 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 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 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 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 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 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 迁移发展

1、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神奇的三峡,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故事,一曲《长江之歌》更是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欣赏《长江之歌》

2、 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 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实用课件] 《三峡》教案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课件] 《三峡》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 ①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优质课件] 《三峡》教案篇一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课件] 《三峡》教案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结合注释及同学间的相互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字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通过品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感悟三峡之美。

教具:电脑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课件:呈现静止的水墨画《三峡林茂图》,同时出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上课铃响后,停止放歌。保持《三峡林茂图》的画面不变。)

师:老师来自长江之畔,同学们则生长在黄河之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风情,你们能为我介绍一处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景观吗?

生:壶口瀑布

师:如果说壶口瀑布能够代表黄河的雄浑,那哪里最能体现长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神奇呢?

生:(大声齐答)三峡

师:既然老师来自三峡,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次三峡之旅吧。我先为大家简介三峡:(播放课件:出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首先显示白帝城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白帝城处;接着显示宜昌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宜昌处。最后用绿色的圆点模拟水流从白帝城流向宜昌,明确长江三峡的起止点。)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其间约两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解说同时播放课件:播放三峡影片,内容为:三峡总貌、夔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夕照。影片最后停留在长江夕照的画面上。)万里长江以其磅礴的气势冲破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叠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前往旅游观光。有这样一件事,当一位外国友人询问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如果只到中国的一个地方旅游,应该选择哪里时,他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三峡”。可见三峡风光的确魅力无穷。为了完成三峡之旅,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o(出课件:显示郦道元头像和《水经注》影印图,停3秒,转换为三峡背景图片,出课题:“三峡”,作者:“郦道元”。)我们游览的方式也比较特殊,郦道元是以文导游,他写了一篇名为《三峡》的文章,我们就是在品读这篇出自《水经注》的《三峡》中神游三峡。

师:首先来听听文章的内容,请听准字音,注意圈点勾画。(播放课件:背景不变,播放课文朗读。)

(生边听边看书,并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最好能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阅读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同时在书上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与个别学生就字词理解等进行交流。)

师:我们说学贵有疑,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有很多种,可以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以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生1:我想问大家第三段中“回清倒影,绝……”字后面的那个字怎么读?

生2:应该读“yan”。

师:这位同学显然是明知故问,想提醒大家注意“巘”这个字。(生点头示意)那“绝巘”是什么意思呢?

生3:极高的山峰。

师:对。还有谁有问题要提?

生4: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这个“或”字该怎么理解?

生5:我认为是“有的”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我想这句话是说“有的时候皇帝有紧急的命令要传达”。

生6:第三段中有句说“悬泉飞瀑”,我想问泉怎么能“悬”?

生7:我认为这个“悬”字写出了瀑布的情态。给人的感觉很壮观。

师:哦,山上的水出动是泉,悬空是瀑,洒落是雨,非常壮观美丽。这个“悬”字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点头)

生8:最后一段写秋天的三峡时,为什么写到猿的哀鸣?我想猿鸣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秋天的就让人觉得哀?

师:我想先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第四段是写秋天的?

生8:我是从“霜”字看出来的。

师:哦,霜是秋天独有的特征。现在有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采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因为这位同学问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且涉及到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她思考问题很深人。我们一下子答不出没有关系,等到对课文深入理解后再看看能不能解答。

生9:课文的二、三、四段都是写水,怎么分了三段?

生10:是按不同季节写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不同的特点。

师:分了哪些季节?

生10:夏季、春冬和秋天。

师:二、三段写水很明显,第四段中你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是写水?

生11:“林寒涧肃”的“涧”字可以看出来。

师:看来大家很会抓关键字词,很好。

生12:课文开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怎么第二段中又说“其间千二百里”?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大家想想我为大家简介三峡时,说到三峡的起止点是哪里?

生12:白帝城和南津关。

师:对,文中提到的江陵已经到了宜昌南津关的下游,超出了三峡的范围,路程自然变长了。

(生若有所悟。无人继续举手提问。)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师:由郦道元的解说来看,三峡的神奇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生齐:山和水

师:(播放课件:“峡”字的动画)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郦道元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写山的是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生13朗读第一段)

生1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而且非常高大。

师: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生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很高。师:你谈得很好。郦道元用文字解说了山的特点,咱们能不能试着用声音来解说?比如:要读出山的连绵,我们的声音就应该稍微……(拉长的手势) ,

生齐:延长

师:对,来,试一试。(师带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学生不由得跟读起来。)那山的高峻呢?声音应该……(高扬的手势)

生齐:高上去。

师:对。(师范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生亦跟读。)我们一齐来把第一段读一遍,我希望既要读出山的特点,又要全身心投入,读得有滋有味。

(生齐读第一段)

师:我发现刚才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跟着我的手势不由自主地摇晃身体,这很好。古人读书就是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情味。我们已经读出了山的特点。这就是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那水又如何呢?同学们在前面已经说了,郦道元分不同的季节为我们介绍了三峡的水。现在请大家分为三人一组,每人选取一段,互读互评,看谁读得好,读的有情味,读得摇头晃脑。等会儿推荐到班内朗读。开始。

(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师巡查,了解进度。指点分析各个季节水的特点。)

师:大家读得是津津有味,我听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吧。谁第一个来读?

(众生举手)

师:(指名)准备读哪段?

生14:我准备读夏天的水。(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生读完后)你想读出夏天水的什么特点?

生14:很急。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哦,急到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既然江水湍急,我们朗读时语速也应该适当……

生:(齐答)快。

师:尤其是读到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种神奇的景观在唐朝被另一位著名诗人描写得更形象生动,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齐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就是夏天的水,一日千里,气势非凡。请男生用稍快的语速,读出它的气势之美吧。

(男生齐读第二段)

师:你准备读哪段?

生15:春冬这段。

师:你想读出这个季节什么样的美?

生15:我觉得春冬时候的水很清澈,而且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让人觉得清幽秀丽。

师:好,来试试。 ·

(生15读第三段)

师:你为什么能从第三段的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美?

生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春冬的水不仅急而且很清。而且我觉得瀑布写得很美。

师:那如此清荣峻茂的景色,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大家注意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在尽量使声音变得……

生15:柔美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良多趣味。现在请女同学试试。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秋天的三峡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齐:哀。

师:谁来读?

(生读第四段) 。

师:前面有同学提到为什么秋天的猿鸣听起来悲哀,现在结合三峡水的特点,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生16:因为秋天的三峡“林寒涧肃”,让人觉得很------

师:肃杀,萧条对吗?不错,猿鸣是人听来感到哀婉,人是因为行船于秋季的寒水中,闻听高猿长啸,不由哀从心生。既然是哀婉,我们读得时候注意语调要…… ,

生:(齐答)低沉些。

师:对。好,我想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读这段。

(师与一学习小组同读第四段)

师:刚才我们是分段理解了这篇解说词,看到大家品读得很有兴致,老师不禁跃跃欲试。我想代替郦道元来个现场导游,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老师的解说中游三峡,赏三峡。(播放课件:三峡的影片,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符。在影片播放中,下方显示相应文段,配古筝曲。)

(师配影片朗读课文,生赏景,有的小声跟读。)

师:三峡美吗?

生:美。

师:那就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来解说她吧。

(播放课件:三峡影片、文段、古筝曲重放。)

(师生配影片同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是声情并茂,十分有吸引力。现在我来做个小测试,大家关上书,你脑海中还留下哪些描写山水的语句?

生1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1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师提示: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记忆力真不错,这么长一段都背下来了。

生1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她不仅背得很流畅,而且背得很有情味。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了,如果再多给一点时间,我想大家肯定可以流畅地背诵全文。其实,我最初学习本文时有一个疑问,看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郦道元开始极力描写的三峡美景怎么要用“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哀婉语调结束呢?郦道元究竟还想传达三峡的什么特点?

生21:我想是因为他想向我们介绍三峡风景不同的特点。 写了美景还想给我们写写不同情感的景色。

师:我原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发现这是渔者所歌,不由得联想到另一句渔者之词:“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现在大家还想去三峡吗?

生22:想。(极个别同学说“不想”)

师:大家都很有勇气,其实现在的三峡已经改变了旧模样,正如毛主席的词中所说已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巨大的变化源于一个宏伟工程的修建,知道是什么工程吗?

生:(齐答)三峡工程。

师:请看老师带来的几张照片,欣赏一下新三峡的风光。

(播放课件:依次显示古三峡的山,新三峡的山,古三峡的水,新 三峡的水的图片)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古今三峡有何不同。先看看山。 有什么差别?(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山的图片)

生23:古三峡的山高峻,而且两岸的山隔得很近。一线天。新三峡的山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险峻了。

师:那我们再来对比水看看。(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水的图片)

生24:古三峡的水湍急而且混浊,新三峡的水看起来很平[缓,而且水很清。

[ 师:看了同样美不胜收的新三峡,我有了想为它解说的念

[头。老师试着给新三峡的山写了几句。念给大家来听听。(播放课件:显示新三峡的山的图片,旁配师范写的解说词。)“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行船于江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如在画中。,,

你们能为新三峡的山、水也写上几句吗?不必像老师一样追求句式整齐,文言亦可,白话亦可,写出你具有个性的解说词。

(生在草稿纸上写,师巡查,个别指导。)

- 生25:荡漾的碧波,描绘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摇曳的桃花,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惬意。阵阵微风,层层细浪,真是船行两岸阔,人在画中游。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优美流畅,而且还灵活引用了古诗词,很好。

生26:宁静的江水如同蓝色的水晶,绵延的山峦是坚硬的脊梁。峡峰之间云彩缭绕,山穿云,云套山,神奇秀丽。

师:语言简洁又能突出山水的特点,美。

生27:以往那一泻千里,气势逼人的滚滚长江,如今变得温柔了许多。她缓缓流淌,低声吟唱。在回转宁静处像一块无暇的碧玉。两岸连山,被翠柏绿草所覆盖,还有那红艳的桃花向远到的客人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似乎在欢迎大家到三峡旅游。

师:这位同学的解说词虽然很平实,但是明白晓畅,同样具有吸引力。大家的解说都很精彩,今天我们了解了三峡,希望你们以后也同样关注三峡,同时非常欢迎大家能来三峡做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登录以下网站。(播放课件:以三峡大坝图片为背景)

(结束)

[优质课件] 初中语文三峡教案如何写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质课件] 初中语文三峡教案如何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5、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