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说
【关键词】现代汉语 汉民族共同语 汉语方言 现代汉语特点 汉语的地位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并非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只通行于一定地域的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二)现代汉语的属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
1、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从功能上看,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 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②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③ 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三)现代汉语形式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1、口语
口语是指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难语流传久远。
2、书面语
书面语是指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旨在克服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而创造。其特征是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三)文学语言
1、什么是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语,推动着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2、文学语言与“文艺作品的语言”的关系
① 联系
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指艺术文学表达手段的总体。
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② 区别
文学语言的内涵与功能比文艺作品的语言广泛得多。
3、文学语言与书面语的关系
① 联系
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在书面语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对语言进行加工,并把它的成果定型和保存下来。
② 区别
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并且文学语言不局限于书面语。
文学语言既有书面语,也有口语形式。例如,科学报告、新闻广播、口头声明、答记者问、优秀文艺作品朗诵,戏剧和电影的台词、相声和说书,等等。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民族共同语
1、民族共同语和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通用的语言,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
什么方言能成为基础方言取决于该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这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条件。
2、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① 有些方言是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② 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方言仍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二)汉民族共同语
1、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演变
① 最早形成于先秦时代,称为雅言,
② 汉代称通语,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
③ 1955年北京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会后正式确定三项标准。
2、历史上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
① 先秦时期:时期口语和书面语一致;
② 汉魏六朝时期:口语和书面语逐渐分离,书面语沿用先秦文言
③ 唐宋至五四时期:口语和书面语长期保持分离,口语持续发展,书面语沿袭和仿照先秦语言,同时增加白话书面语。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其中北京话地位特殊,原因主要有:
①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自金元以来发展成为官话;
② 白话文学作品更多是用北方方言写成,并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③ 北京语音在五四时期之后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相互推动和影响,逐渐使二者接近起来,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④ 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规范和推广。
三、现代汉语方言
(一)方言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2、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二)我国七大方言区
1、汉语方言的分区
① 汉语方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其中语音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差别最小。
② 现代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③ 在复杂的方言区内,可以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个个地点的方言,称作“地点方言”。
2、七大主要方言的分布情况
①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民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② 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省长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小部分、浙江大部分。
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2%。
③ 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④ 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
⑤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3.6%。
⑥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7%。
⑦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许多特点。
(一)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兴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没有复辅音;
2、元音占优势;
3、音节整齐简洁;
4、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
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3、同音语素多。
(三)语法方面
(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少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2)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四)文字方面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意志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具有超时空性,能记录语音上差别极大的不同语言。
五、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或现在,汉语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地位。
1、在国内,汉语已经称为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并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协作做出重大贡献。
2、在国际,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对国外许多民族都产生过影响。
我国还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成为了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关键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现代汉语规范化 推广普通话
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1、1949年以来,国家许多领导人都对语言文字工作作过重要指示。
2、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3、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内容包括:
① 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含义和标准;
② 确定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4、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时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5、1997年12月,中央在背景召开全国第二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3、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4、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时的主要任务,其中最重要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5、2000年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①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
② 首次明确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法律依据。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民族的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三、推广普通话
(一)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推广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交际时的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
2、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普通话提出新的要求。
3、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交际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二)如何推广普通话
1、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普通话教学语言;
2、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
3、全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务活动时必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
4、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的人员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全国的通用语言;
5、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与群众接触面较广的部门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本系列笔记是为满足备考需求,而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考试资料整理而成,主要分为【复习笔记】和【考点详解】两方面。
该笔记仅作学习与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商业用途。